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Nature Communications: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检索新方法和参考数据库

      作为细胞异质性研究的重要工具,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近年来蓬勃发展,并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若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单细胞数据进行检索与推断,研究者便能更好地进行新测序单细胞的注释,以及综合多数据集的研究。然而,精确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检索和注释需要克服两个挑战:一、数据集之间的批次效应(batch effect)会显著影响细胞检索的可靠性;二、目前缺少跨物种和平台、具有高质量注释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库。    日前,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CBI)、蛋白质与植物基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时间:2021-03-19

  • 深研院化生学院杨世和课题组在卤化钙钛矿材料制备及其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成像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杨世和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 Cell 的姊妹刊 Matter 上,发表了题为“An aerosol-liquid-solid process for the generalsynthesis of halide perovskite thick films for direct-conversion X-ray detectors”的论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新颖的ALS(aerosol-liquid-solid process)方法合成高质量的卤化钙钛矿材料厚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X射线探测器的设计和制备,展现了其生物成像应用的潜力。X射线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03-19

  • 物理学院高鹏课题组发展电镜新技术在纳米分辨率下绘制声子色散分布图

    声子在凝聚态体系的热学、电学和纳米光学等性质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单个纳米结构或晶体缺陷等的局域声子色散进行实验测量在技术上具有很大困难。非弹性中子散射、X射线散射等手段由于空间分辨率不足只能测量块体材料的声子色散,针尖增强拉曼散射等光学方法则不具有足够的动量探测范围。为了测量局域声子色散,必须同时实现纳米级空间分辨率、足够的动量探测范围和分辨率、meV级能量分辨率、极高的探测灵敏度,这些是传统实验手段无法兼顾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高鹏研究员课题组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发展了四维电子能量损失谱技术(4D-EELS),首次实现了单个纳米结构中不同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03-19

  • 南海陆缘同裂陷期的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演化与模拟研究团队张翠梅副研究员、孙珍研究员,联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Gianreto Manatschal教授和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庞雄地质总师等,在南海北部陆缘同裂陷期岩浆作用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Gondwana Research》上。    被动陆缘依据岩浆活动的表征划分为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两种类型。但这种端元划分模式对于理解陆缘形成演化过程中复杂的岩浆作用非常有限,不能说明岩浆作用形式以及岩浆量在时空上的演化规律。    研究人员利用国际大洋钻探IODP钻井资料,结合深反射和折射地震资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1-03-19

  • 南海地幔演化统一模型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海地球动力学研究团队张旭博助理研究员与林间特聘研究员,联合美国波士顿学院Mark Behn教授,利用最新的国际大洋钻探数据,结合海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先进的地球动力学手段,在南海地幔演化动力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攻关地球边缘海形成演化过程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口。近年来通过国际大洋钻探、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资助的深拖地磁与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1-03-19

  • 朱正江课题组发表基于离子淌度质谱的多维代谢物鉴定技术和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on Mobility Collision Cross-Section Atlas for Known and Unknown Metabolite Annotation in Untargeted Metabolomics”的研究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171-8)。该工作发展了基于离子淌度质谱的碰撞截面积数据库(AllCCS),并开发了基于离子淌度质谱的多维代谢物分析技术用于生命体内已知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时间:2021-03-19

  • Nature重大突破:从皮肤细胞生成了人类早期胚胎的第一个模型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建立了人类胚胎皮肤细胞模型,这将彻底改变流产,不育症和人类早期发育方面的研究。这一重大突破公布在Nature杂志上,由Jose Polo教授领导完成,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已成功地将成纤维细胞或皮肤细胞重编程为3D细胞结构(iBlastoids),该结构在形态和分子上与人胚泡(blastocyst,囊胚)相似。作者表示,这一成就是对人类早期发育和不育的未来研究的重大突破。迄今为止,研究这些早期胚胎的唯一方法是使用难以获得且稀少的IVF手术胚泡。Polo教授说,“iBlastoids可使科学家研究人类发育的早期步骤,以及不育,先天性疾病,还有毒素和病毒对早期胚胎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3-18

  • Nature、Nature Genetics提出解析人类进化基因的新技术

    研究人类进化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将我们与进化上和我们密切相关的非人类物种进行比较。这种亲密关系可以帮助科学家精确地缩小使我们成为人类的范围,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范围如此狭窄以至于很难定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来比较遗传差异。研究人员通过利用该技术进行了两组独立实验,发现了人类与黑猩猩之间的新遗传差异。他们发现基因SSTR2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该基因调节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活性,并与人类某些神经精神疾病(例如阿茨海默症,痴呆症和精神分裂症)相关,而EVC2基因与面部形状相关。这些研究结果分别于3月17日发表在Nature和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3-18

  • 纳米技术科学家创造了世界上最小的折纸鸟

    如果你想建造一个功能齐全的纳米级机器人,你需要整合一系列的能力,从复杂的电子电路和光伏到传感器和天线。但同样重要的是,如果你想让机器人移动,你需要它能够弯曲。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微米大小的形状记忆驱动器,使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可以折叠成三维结构。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快速的电压突变。一旦材料被弯曲,即使在电压被移除后,它也能保持其形状。作为演示,该团队创造了一种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自折叠折纸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该小组的论文《为低功率微型机器人设计的微米大小的电动可编程形状记忆驱动器》发表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并被放在封面上。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后研究员刘清坤。该项目由物理学教授伊塔·科恩

    来源:Science Robotics

    时间:2021-03-18

  • 附属仁济医院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研究获重大突破

    7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鄢和新、翟博、俞卫锋教授团队等与上海赛立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国际顶级转化医学期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合作发表题为“An extracorporeal bioartificial liver embedded with 3D-layered human liver progenitor-like cells relieves acute liver failure in pigs”的研究论文。论文阐述了生物人工肝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该项技术用于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该研究突破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3-18

  • 我国学者在棉花抗枯萎病基因鉴定与分子育种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1703231)等资助下,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通过群体遗传学、基因编辑和转录组学等研究手段,鉴定到棉花抗枯萎病主效基因Fov7,并发现谷氨酸类受体(GLUTAMATE RECEPTOR-LIKE,GLR)可作为非典型主效抗病基因调控作物免疫反应。研究成果以“谷氨酸类受体一个核苷酸变异为棉花提供枯萎病抗性(A Single-Nucleotide Mutation in a GLUTAMATE R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3-18

  • 我国科学家发展同步辐射技术在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取得进展

    图1. 纳米蛋白冠介导的纳米材料“体内转运-生物转化-生物利用”全过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621505,22027810,31971311)等资助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团队在体内纳米蛋白冠生物效应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了含有必需微量元素钼的二硫化钼纳米材料由纳米蛋白冠介导的独特的体内转运、代谢和生物利用过程。相关研究成果以“源自纳米材料的钼掺入钼酶并影响其体内活性(Molybdenum derived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3-18

  • Nature Methods:我国科研人员开发深度学习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

    图1:基于DFCAN和DFGAN结构光超分辨重建活细胞内的线粒体内膜结构(绿色)和内质网(紫红色),捕捉到线粒体在内质网与线粒体接触位点线粒体融合的动态过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细胞器互作网络及其功能研究”(批准号:91754202)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栋研究员课题组与清华大学戴琼海教授合作,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了现有超分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于显微图像的超分辨性能,并将基于DFCAN深度学习算法的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系统(DFCAN-SIM)运用于观测线粒体内脊、线粒体拟核、内质网、微丝骨架等细胞器的动态互作新行为。相关成果以“超分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于显微图像的超分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3-18

  • 我国学者在鸟类迁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821001、31930013、31911530186、917402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课题组通过整合多年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北极游隼迁徙系统,揭开其迁徙的秘密(见图1)。研究成果以“气候驱动下的迁徙路线变迁和基于记忆的长距离迁徙(Climate-driven flyway changes and memory-based long-distance mig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3-18

  • 我国学者在温稠密氘氦混合物高压物态方程及声速测量研究中取得突破

    图a:“5+1”层介质高压气体多信息量诊断靶装置;图b:时间分辨光辐射和粒子速度剖面历史测量与多层介质靶激波相互作用位置随时间一维流体动力学模拟比较;图c:氢氘氦及混合物声速随压强变化;图d:氢氘氦及混合物压力-温度(P-T)相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674292、11872057)等资助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陈其峰研究员、顾云军研究员、李治国博士后和四川大学陈向荣教授及西南科技大学张伟副教授等组成的合作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03-18

  • 新冠肺炎“复阳”?二代测序技术揭示感染性肺炎真相

     8月24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的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证实一男子在痊愈后的4个月后再次感染SARS-CoV-2病毒,引起了人们对新冠病毒“复阳”或“二次感染”再次热议。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院士于8月27日表示,不要对目前报告的二次感染病例过于担心,二次感染仅是个别现象。多位专家也纷纷表示,是否“再感染”需等进一步科学报告。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院朱书教授科研团队对一名疑似新冠肺炎复发患者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分析也证实,这名新冠康复患者的下呼吸道样本中不残存有新冠病毒序列,导致毛玻璃样肺炎复发另有其因。据该研究介绍,一名55岁男子于1月25日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21-03-18

  • 中国科大陶余勇/李旭团队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内-胞外信息传递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2020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陶余勇教授、李旭副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题为“Interface switch mediates signal transmission in a two-component system”的研究论文,综合运用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手段,揭示了胞外G6P信号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HptRSA传感器复合物实现胞内-胞外信号转导的结构机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细菌必须迅速地将细胞外信息转化为适当的细胞内部反应。双组分系统(TCS)是原核细胞将环境刺激转化为细胞反应的主要信号转导蛋白,它通常由膜包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21-03-18

  • Genome Biology | 张泽民课题组发表单细胞数据整合新方法

      Genome Biology | 张泽民课题组发表单细胞数据整合新方法    2月18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张泽民实验室联合百奥智汇在期刊《Genome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 “iMAP: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single-cell datasets by adversarial paired transfer networks”的生物信息方法学论文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1-03-18

  • 从脂肪中提取的干细胞有望成为治疗大规模辐射的一种方法

    核电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方式为大量人口提供能源——只要不出意外。在2011年3月海啸之后,包括1986年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核反应堆事故引起了人们的重大关注,如果发生最糟糕的情况并且大量人员同时受到高辐射,会发生什么。目前,对全身照射(TBI)急性放射综合征(ARS)的病症缺乏有效安全资料方法。未来基于干细胞转化医学发表的新研究可能会改变这一切。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的研究人员首次证明了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ASCs)如何减轻TBI诱导的ARS。这将允许在放射性紧急情况下使用这些储存的细胞。“在几乎所有TBI暴露的情况下,造血系统都会造成主要的危及生命的损害,造血系统主要由

    来源: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2021-03-18

  • 周斌组开发谱系示踪新技术揭示胰岛beta细胞来源

      3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研究成果“Pre-existing beta cells but not progenitors contribute to new beta cells in the adult pancreas”。该研究开发了能够同时示踪胰岛beta细胞和非beta细胞的双同源重组介导的谱系示踪新技术,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揭示了成体胰岛beta细胞的来源,发现在正常稳态及组织损伤情况下成体胰岛beta细胞来源于自我增殖,而非干细胞分化。该研究为糖尿病临床治疗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1-03-17


页次:100/493  共9853篇文章  
分页:[<<][91][92][93][94][95][96][97][98][99][1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