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发现最原始四足动物头骨化石
科学家复制的孔螈图 科学家近日发现了最原始的四足动物孔螈的头骨,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鱼到陆地爬行动物的进化过程。 据悉,这具有3亿5千年历史的头骨化石是在拉脱维亚发现的,科学家将这一报告刊登在了6月26日发行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科学家推测说,这一长相凶猛的动物可能生活在浅水含盐较高水域,长3到4英尺,捕食鱼类。 (《自然》(Nature),453, 1199-1204,Per E. Ahlberg,Ivars Zupi)
-
Science:植物种系为躲避暑热而向更高海拔迁移
据6月26日的《科学》杂志内研究人员报道说,不断变暖的全球气候已经引起许多植物种系寻求更高的生长地,它们的生长地每十年就会上升平均29米的高度。Jonathan Lenoir及其同僚对1905-1985年间和1986-2005年间沿着西欧6座山脉的整个海拔范围(相当于高于海平面0-2600米)内的171种森林植物种系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他们的发现显示,气候的变化不但影响植物种系在经度和纬度上的分布,而且还影响它们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研究人员提出,占据同一地区并共有相同物理特性的植物种系也显示了类似的变化模式,而山区物种在往高处迁移方面最为突出。这一现象与现有的理论相一致,即位于高海拔地区的
-
《自然》:海洋“潮涨潮落”推动生物大灭绝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地球历史上的大灭绝事件提供了普遍联系提到史上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小行星撞击或超级火山喷发。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却认为,海洋的大规模涨落才是过去5亿年间周期性生物大灭绝的主因。相关论文6月1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上。 自35亿年前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科学家认为可能曾经发生过多达23次的大灭绝事件。在过去的5.4亿年间,有充分证据的大灭绝事件有5次,涉及的主要是海生植物和动物,有多达75%至95%的物种灭绝。 在最新的研究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Shanan Peters测量了保存在岩石记录中的两种主要大陆架环境
-
世行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拯救野生老虎行动
世界银行与国际老虎联盟等多家动物及环境保护机构6月9日联合发起“老虎保护行动”,希望能扭转全球野生老虎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 世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9日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举行的发起仪式上说,与目前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危机一样,野生老虎生存危机并非一国之力能够解决,需要国际社会联合起来共同应对。 目前,全球野生老虎的数量已从100年前的10万多只骤减至4000只左右。很多国家无序的森林开发使得老虎栖息地不断减少,而虎皮、虎骨的黑市交易又导致盗猎者疯狂捕杀老虎。 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老虎专家约翰·赛登施蒂克说,现在全世界野生老虎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减,仅有历史上繁荣
-
增加稻秸生产生物燃料的产量
中国的科学家报告了他们的一项发现,这项发现可以把稻秸变成生物燃料的一种廉价的新的可再生来源。他们的这项新研究将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于7月16日出版的《能源与燃料》(Energy & Fuels)双月刊上,它描述了一种把稻秸生产生物燃料的产量提高近65%的方法。李秀金及其同事在这项新的研究中指出,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而这种作物每年都会留下大约2.3亿吨稻秸。稻秸是在收获稻米之后留下的茎和叶。然而,科学家尚不能利用稻秸生产沼气,因为细菌无法轻易地分解其纤维素,这是由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结构。这组科学家在用细菌把稻秸发酵成沼气之前用氢氧化钠处理了它们。这种所谓的预处理通过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08-05-30
-
海山上的 “海蛇尾城”
数百万计的类似于海星的生物捕获4km/h的洋流中经过的食物;鳕鱼在巨大的泡泡糖珊瑚的褶皱中躲避快速的洋流 聚集在礁石上的海蛇尾在洋流中捕获食物。软珊瑚、海绵和蠕虫也是如此。...点击此处获得更多信息。 探索新西兰以南的一座辽阔的海底山脉秘密的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科学家拍摄到了一个新奇的"海蛇尾城"的首批照片,它不可思议地坐落于一座海山的峰顶,这是比世界最高建筑还高的一座水下高峰。城中难以辨认的类似于海星的居民有上千万之多,它们手挨着手生活。它们的成功要归功于海山的形状,以及在其之上围绕它流过的漩涡状的绕极海流,流速大约是每小时4千米。它让海蛇尾城的水下居民仅仅把手举起来就能捕捉到流过的食物,而且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08-05-30
-
滨鸟抗地心引力进食
据5月16日的《科学》杂志内研究人员报道说,一种特殊类型的滨鸟利用水的物理属性将水珠转送到其口中,并食取其中的细小生物。这种新被记录的在瓣蹼鹬滨鸟中所观察到的摄食机制是依赖于水的表面张力以及鸟嘴的快速开合以使这种“逆势而上”的食物输送成为可能。Manu Prakash及其同僚观察到,瓣蹼鹬在啄水以集结小水珠及无脊椎动物于其喙上后,由于该类鸟的喙形之故,它们无法将食物吮吸到其口中。相反,瓣蹼鹬以快速张合其喙的“镊子钳拔”的动作,籍由表面张力使得水能够逆着地心引力而上行到它们的口中。这些研究人员接着制造了机械喙来精确地再现滨鸟的镊子钳拔动作,并用高速摄影机来跟踪水珠沿着这些机械喙的移动轨迹。研究人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08-05-30
-
海洋中的水比预期的酸性更强
据5月22日的《科学》杂志内研究人员报道说,沿着北美西部大陆架的海水的酸性正变得越来越强,这可能会对海洋的生态系统发生负面的影响,例如,这些酸性的海水可能会对许多海洋生物的碳酸钙外骨骼发生侵蚀。应用来自加拿大中部到墨西哥北部水域的13条测试线的数据,Richard A. Feely及其同僚发现,较接近海水表面的海水具有比研究人员所预计的酸碱度更低的pH值。他们提出,这是因为人类诱导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增加所引起的,而这又是造成被称作“海洋酸化”现象的原因。海洋酸化正在引起更多的比预期更早的剧烈影响。二氧化碳与海水的反应减少了碳酸盐离子的可利用度,而碳酸盐离子是形成碳酸钙所必须的。碳酸钙这种化合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08-05-30
-
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谈生物质能源发展与利用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所涉及的方面比石化能源大得多,对人类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尚不能十分清晰地预测。我国地少人多,粮食、食品供应体系薄弱,因而对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一定要十分谨慎和理性,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切忌照搬国外、一哄而起。”在日前由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农学会秸秆综合利用分会共同主办的“2008国际秸秆综合利用高峰研讨会暨秸秆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倪维斗教授对生物质能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合适的能源应放在合适的地方”,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此,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净可再生能源系数———一个不可
-
吉林市将投产玉米制乙烯项目
对吉林市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具有基础意义的吉林市博大生化有限公司玉米制乙烯项目的一期工程目前已接近尾声,很快就要投产。 5月22日,吉林市市长张晓霈特地上门现场办公,协调推进该项目投产的有关事宜。他分析说,发展生物化工产业,是吉林市着眼长远,必须要坚持的方向。博大生化的玉米制乙烯项目是吉林市这一方向性生产业的重要基础,必须全力支持好、服务好。相关部门要把这个项目纳入全市重大项目责任推进机制中,限期办结抑制项目顺利投产的有关
-
欧盟议会副主席质疑生物能源政策
欧盟议会副主席、德国驻欧盟特使古登·维尔霍根近期在接受德国《图片报》采访时表示,作为欧盟重要环境政策之一的生物能源的发展,不应该以损害人类的食品供应为代价。 古登认为,把人类、动物食用的粮食作物拿来做成汽车消耗的汽油是不合适的。他指出,目前推行的生物能源政策并不合理,对欧盟来说,当下最应该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一旦由于生物能源的生产导致粮食供给减少、热带雨林遭到破坏,那情况只会越来越坏。而如果生物能源只是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那么这就是一条根本错误的道路。人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一问题,而不是
-
可再生能源发展:超越下一代生物燃料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主管Steve Chu表示: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将成为未来应对能源危机的两项关键技术。英国石油公司已经表示要在10年之内捐款5亿美元给LBNL领导下的再生能源实验室用于这两项关键技术的研发。 Steve Chu概述了已经在高级生物燃料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他说: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利用刚刚上线,下一代生物燃料的开发应用已经在积极筹办之中。目前纤维乙醇生产必备的纤维素酶的成本已经下降了20到30倍。在新的生物燃料原料如以芒草和柳枝稷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开发
-
莱阳建立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
近日,莱阳市林业局与山东一家生物能源科技公司合作,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莱阳市古柳、河洛、沐浴店等8个镇街办事处,建立了10万亩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并与农民签订了黄连木种植基地协议。他们还计划在其他县市区利用荒山、荒滩、林地、田埂、绿化带再建立黄连木基地,种植50万亩3000万棵,使黄连木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规模。 黄连木是制造生物柴油的好原料。经山东省一家生物能源科技公司反复实验,利用黄连木初油作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达到美国生物柴油和国内轻柴油标准。有关
-
美发现细菌能利用环境线索预测未来事件
我们都知道巴甫洛夫狗,这是一只由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训练的狗,它能够将食物与铃声联系在一起。如今,美国科学家发现,细菌可能也能够完成类似的行为——之前从未在简单的生物体中发现这种能力。 研究人员已经知道,细菌能够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简单的响应,例如因改变内部运作机制而产生的酸度波动。如果这种变化具有足够的规律,细菌便能够提前作出响应。然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系统生物学家Saeed Tavazoie想搞清的是,微生物的这种能力是否具有更加复杂的理由。例如,它们是否能够将一个没有规律的信号与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细菌将能够通过提前对未来事件作出响
-
全球变暖让刺猬妈妈提早结束冬眠 导致早产
据英国《每日邮报》杂志报道,这些可爱的刺猬宝宝虽然是英国温暖天气的受害者,但它们有幸得到了救助者的帮助。以春季花卉——蓝铃花、报春花和毛茛花命名的3只刺猬宝宝于4月26日出生,早产1个月,这使它们成为了最早产的幼仔之一。专家认为这是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温和气候导致刺猬妈妈提早结束冬眠,从而早产。 这些小刺猬刚出生时只有20克重,但通过吃妈妈的奶,现在的体重正在增加。英国德文郡珍稀繁育农场的经理巴里•托勒说:“在它们刚出生时,你可以恰当地将它们放在你的手掌里,当时它们的刺是白色的,很柔软,而现在变成刚硬的刺了。几天之内我们将给它们喂猫食吃,这个营养丰富,具有它们生长所需的任何营
-
环境污染导致美国国鸟秃鹰“中毒”
秃鹰是美国的国鸟,在美国受法律保护。但加利福尼亚州卫生部门日前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受环境污染影响,美国一些地区的秃鹰体内存在多种化学毒素,其含量已达危险程度。 报告说,在秃鹰体内发现的几种化学毒素中,多溴二苯醚含量最高。此前曾有研究发现,美国一些地区的哺乳期妇女乳汁中也含有多溴二苯醚。 科研人员分析认为,捕食鸽子是造成秃鹰“中毒”的主要原因。鸽子在城市里乱吃东西,从而被多种化学毒素污染。 多溴二苯醚作为防火阻燃剂,在工业产品和家具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它会对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主要表现在干扰动物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进而对其生长发育造成直接或间接
-
全球变暖将可能导致澳大利亚考拉灭绝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日前在澳大利亚科学院大会上发表报告说,全球变暖将可能使澳国宝之一考拉灭绝,这是由于气温升高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将威胁考拉的食物供应。 考拉,又称树袋熊,生活在澳大利亚,是一种对食物非常挑剔的动物,仅以采食桉树树叶为生。悉尼大学伊恩·休姆教授等人通过实验室研究发现,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增加桉树树叶中抗营养物质的含量。抗营养物质是指那些干扰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成分。桉树树叶中的抗营养物质主要由碳构成,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会促进抗营养物质合成。抗营养物质增加后,桉树树叶中的营养成分会减少,使考拉“食不甘味”。 休姆同时指出,气温升高还会影响桉树生长,导致
-
《自然》:全球变暖将会暂停十年
全球气候变暖将开始“中场休息”,时间大约是10年。 这是全球首个十年期气候预报。德国研究小组声称,全球平均气温与正常水平相比仍将会持续偏高,但21世纪头7年所呈现出的气温不再进一步升高的势头,很可能还将再持续10年。 洋流改变抵消温室效应 德国研究小组的努力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正式发布的十年期气候预报。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1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论?研究小组称,海洋洋流的自然改变有可能会暂时性地抵消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科学家汤姆警告说,这项预测“非常大胆”。
-
巴西发现新物种:极其像蛇的“无腿蜥蜴”
调查人员日前在巴西境内捉到了一种颇为奇特的“无腿蜥蜴”,并相信这种动物同其他13种生物一道,成为人类最新发现的物种。这些新发现表明,在日益缩减的巴西热带雨林中,可能还生活着大量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奇特生物。 路透社报道,这种看上去和普通蛇类非常相似的“巴西无腿蜥蜴”长约15-20厘米,其运动方式也和普通蛇类相似。除了这种造型异常的蜥蜴外,人们还在临近地区雨林中发现了“身材矮小的啄木鸟”和“长犄角的蟾蜍”等诸多新鲜物种。 据悉,生物学家本次共在巴西中部地区丛林中找到了三种不知名的鱼类、三种爬行类动物、一种两栖类动物、一种哺乳动物和一种鸟类。此前,人们也曾在澳大利亚和欧洲发现无腿蜥
-
比基尼岛昔日氢弹爆炸弹坑成珊瑚天堂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海洋科学家证实,54年前,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核试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核试验所造成的弹坑中如今珊瑚丛生。 他们宣称,这个遥远南太平洋环礁之所以存在大量生命,或许是这次核试验间接造成的。世界部分海洋的珊瑚正因全球气候变暖和旅游业遭受严重威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扎伊·理查兹说:“这绝对是一个悲剧性原因所导致的结果。这里遭到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当地居民被纷纷疏散。所以,现在水下的确生机盎然,盛行风或许给比基尼环礁复苏播下了种子。” 理查兹女士与调查小组的其他成员潜入水下对遭核弹爆炸造成的弹坑进行了观测。他们发现弹坑中有大量的鱼类和珊瑚,尽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