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广州青蒿素攻克国际疟疾

    生物通报道: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的青蒿素是国际同类抗疟药中疗效最好,作用最快的药物青蒿素,而且是我国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用药目录的药物。中国不是疟疾高发地,中国青蒿素的发明缘自特殊政治使命。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符林春教授介绍,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场上疟疾造成的自然减员远远超过超过战斗减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悄悄展开了全国研制高效抗疟疾药的科研大协作。我国科研工作经过调查民间秘方1 万多个,广筛种草药5000多种,化合物4万多个,从中草药中提取并研制成功了青蒿素,其抗疟性和抗药性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抗疟药物。上世纪70年代,这一研究一经披露,即被哈佛大学等国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8-22

  • 20位科学家获得求是科技奖

       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20日电 20日在乌鲁木齐举行的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和求是基金会对本年度获得求是科技大奖的专家进行表彰,潘建伟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朱碎焕、王传福等19位科学家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  求是科技基金会出资人查济民亲自为获得“求是 杰出科学家奖”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潘建伟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100万元人民币,表彰其在量子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35岁的潘建伟教授在量子信息论和量子论基本问题等世界学术前沿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将我国多粒子纠缠态实验研究带入国际领先水平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08-22

  • 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在昆举行

    第六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昨日在昆明举行,中科院院士张启发、李家洋、辛世文及来自6个国家的300多名知名学者、专家参加了本次大会。         基因组学是近年来在基因组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基因组计划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植物基因组学,其发展将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农业产生巨大影响。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将对植物基因组学的现状进

    来源:云南日报

    时间:2005-08-22

  • 张颖清:学术权威干涉还是伪科学?

    生物通主编的道歉声明放假归来,忙于新栏目的筹备,突然得知生物通的一篇评论文章(张颖清:学术权威干涉还是伪科学?)竟然上了新语丝的[立此存照],震惊之余,非常难过。    对于不了解的事情,这篇文章里本来应该给出足够充分的信息让读者判断,但是却没有这样做。在没有了解清楚一件事的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对事件乱加评论,是根本错误的;仅凭《了望》新华社和人民网的几篇文章,单纯相信“官方权威”而失去用自己专业知识去判断的能力,是极不专业的;而仅仅出于对逝者的同情就不辨是非的“一边倒”,是幼稚轻率的。作为一个专业的生物网站居然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主要责任在我的疏忽——没有给新来的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8-19

  • 脐血干细胞研究三面出击

    日前,全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干细胞工程产品产业化基地项目负责人、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教授及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邱录贵教授分别报告了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   韩忠朝教授在《脐血干细胞可塑性及其应用》的报告中介绍了三个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一是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安全有效、简单经济的新方法。已治疗的45名患者(12例动脉闭塞症,28例糖尿病足,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全部取得显著疗效,使患者避免截肢的痛苦。这一新技术在全国推广后,至今共治疗患者近800名,

    来源:

    时间:2005-08-19

  • 郑国锠院士:准备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来临

    郑国锠,著名植物细胞学家。     1914年3月30日生,江苏常熟人。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博物系。     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1998年为资深院士。历任兰州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杭州大学客座教授。他的有关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论文阐明了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成为4个单倍体核,是国际上关于体细胞内出现染色体减数的机理之一。     自1951年来到甘肃,

    来源:兰州晨报

    时间:2005-08-18

  • 新中医“闻香识药”

    本报北京讯(记者刘英楠)老中医“闻香识药”的本事,从来都让人叹为观止;现代科技专家开发的智能系统,有望全面继承这项“神技”。日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刘沭华、张学工和化学系孙素琴等,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数据、应用多类支持向量机方法分析白芷、丹参产地,取得高达92%的识别精度,不但为建立快速准确的中药材产地自动鉴别系统提供了技术原型,也为进一步探索不同产地的中药材在化学成分上的细微差异、进而研究它们与药效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药质量的科学控制和管理,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而对中药材产地和栽培条件的鉴别,是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张学工教授任职于清华大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5-08-18

  • 中国动物克隆第一人!

    生物通报道:2005年在国际先驱导报对干细胞研究和克隆技术的领军人物、韩国汉城大学教授黄禹锡的采访中,黄禹锡教授提到,“中国在克隆方面研究水平很高,比如中科院的周琪研究员与法国农业研究中心(INRA)合作,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老鼠克隆的科学家,而且,他才30多岁。”确实,在2004年的第5届国际转基因科技大会上,34的周琪,因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大鼠而荣获第三届Genoway转基因科技奖。这一奖项是由法国生物技术公司GENOWAY赞助设立,专门用于奖励在转基因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奖项。周琪的这项研究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大鼠是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克隆大鼠的成功将在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8-17

  • 我转基因棉花产业化国际领先

    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近日在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建成,该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及其产业化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显著增强了我国在转基因棉花研究与产业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据介绍,我国在转基因技术研究开发领域,巩固了独创的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棉花的国际领先地位;在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领域,巩固了杂交转基因棉花、早熟转基因棉花等类型的优势地位,使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从1995年最初的5%左右提高到2004年的62%。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棉花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05-08-17

  • 建设2亿元生物楼的中国科技大学(图)

    生物通报道:美国的Science杂志将她描述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摇篮!英国的Nature杂志称她做中国最令人鼓舞的学校!在1956年中国进行12年科技规划的时候为了解决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就考虑要建一所为国家培养科技栋梁的学校。1958年国家批准了中国科学院筹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申请,9月20日这所国内知名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在北京成立。后来在1970年初,她搬到安徽合肥进行二次创业。科大的第一人校长是文坛名人郭沫若,副校长是数学名将:华罗庚和第一位获得法国国家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严济慈。学校创办之初就决定不要跟着苏联理工分家的模式走,她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中国科大最出名的也是她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8-16

  • 我国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市场分析

    我国器官移植事业近年来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以肾移植为例,自2000年以来,我国肾移植每年在以5000余例次递增,到2003年底,已累计完成肾移植5万多例次,肾移植年移植量仅次于美国。促进器官移植事业蓬勃发展的因素除了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之外,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免疫抑制剂的更新换代和其在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品种丰富     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器官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以及移植物保持良好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器官移植的发展和进步。根据作用机制和主要功能的不同,目前临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05-08-16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侧记

    这是一个颇负盛名的研究所,进入其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创意突出的新能源广场,掩映的绿叶,优雅的园林休闲亭。再往前,多功能的办公大楼,技术集成大厦,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条件完善的专家公寓,舒适方便的研究生公寓,设施齐备的活动中心映入眼帘,这一切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观而富有科学氛围,能源特色鲜明;给人印象更深的是,这里聚集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科技精英,正在为祖国的能源科学事业不懈探索、努力拼搏……这个单位就是位于广州市天河能源路的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现有人员总数为345人,其中研究员21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6人,流动队伍200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5-08-15

  • 白春礼:中国纳米研究应向电子生物领域拓展

    目前国际上掀起了纳米科技研究的热潮,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政府、企业都对纳米科技研究给予了大量投入,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计划,力图抢占21世纪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先开展纳米科技研究的国家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经过我国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纳米科技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基础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初步形成了3000多人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在德文特世界专利数据库中,中国纳米科技专利排名第三;据ISI对1992-20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5-08-12

  • 第256次香山科学会议 专家探讨中国生物质能源的未来之路

    能源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外交战略。由于对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可能导致的全球变化和资源枯竭的担忧,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追求,世界开始将目光聚焦到了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以“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潜力与前景”为主题的第256次香山科学会议日前在京举行,匡廷云院士、石元春院士和陈勇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国内30多个单位70多位研究人员到会,就我国生物质能源的现状与前景、科研及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四个定位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把太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5-08-12

  • 我国将遴选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报北京8月11日讯(记者王静)记者从科技部获悉,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五”发展计划和工作安排,科技部决定近期内将在人口健康、农业、能源、生态环境、先进制造、工程与材料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若干重要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开展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遴选工作,将有计划、有重点地装备、新建和调整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悉,国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是依托单位中具有相对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5-08-12

  • 中国虚拟人男1号问世 切片可清晰见到血管

    备受关注的“中国虚拟人男1号”数据集最近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构建成功,其数据量和分辨率均为全世界虚拟人之最。昨天,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钟世镇院士透露,继完成虚拟人女性一号的数据集之后,目前,又完成了虚拟人男性1号的切片数据库。至今已有两男一女一女婴四个整体人数据库。      男1号数据最集中最精细    据悉,2003年2月,原第一军医大学完成了国内首例女虚拟人的数据采集,获得了8556个人体切片资料,今年4月份,我国顺利完成了男性1号的切削,得到9215个整体人切片资料。至今该校已完成了两男一女一女婴四个

    来源:上海青年报

    时间:2005-08-11

  • 今年两院院士增选,哪家领风骚?

    生物通报道:两年一次的院士选举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各地的学术精英都使尽法宝为这个中国学术届最高荣誉之一而冲刺。生物通在这里也和大家一起关注一下这项学术界的盛事。两院院士指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它们各自侧重点不同,工程院顾名思义会偏向工科。我们熟悉的钟南山院士就是工程院院士,而最近在生物通报道的:中国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平则是科学院院士。据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上搜索到的信息,科学院院士在五月出了一选名单,工程院院士在7月出了二选名单。在此为大家做个数据挖掘工作,看看今年的候选人中来自哪里的最多? 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单位统计(候选人共295人)单位提名人数备注中科院86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8-10

  • 安徽首个化学一类抗癌新药上市

    在合肥的华裔美籍科学家廖明徵博士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成功从人尿中提取出治疗肿瘤的抗癌新药——尿多酸肽注射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批准该药上市,这是我省第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西药制剂化学类抗肿瘤一类新药。 廖明徵毕业于台湾大学,1966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62年开始研究癌症,在美国德州癌症研究中心工作18年。1975年,他发现癌细胞分裂是一种叫甲基转移复合酶的物质在里面起关键作用。通过和波兰医生的合作,他发现尿液里有一种物质可以抑制癌细胞中的甲基转移复合酶,并能把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的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廖明徵带着项目回到台湾。台湾企业家张铭烈慧眼识英,11年前在合肥投资建永生

    来源:安徽日报

    时间:2005-08-10

  • 关于南大五位毕业生顶级刊物发文报道的失实

    生物通报道:以下报道是摘自7月26日新华报业网上的新闻,省去了中间对Nature和Cell的介绍。标题:南大五位毕业生在顶级刊物发表论文正文:记者近日从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获悉,今年上半年,本科毕业于这两个学院的5位学生接连在高影响因子的世界顶级学术杂志《Cell》(细胞)和《Nature》(自然)上发表了关于蛋白质结构、神经生物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这五位毕业生分别是2001届南大生化系基地班本科毕业生蒋辉、管吉松、李宁,南大强化部2001届本科毕业生孙飞和南大强化部1997届本科毕业生卢俊。他们均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8-09

  • 中国“出产”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生物通报道:对科学家和工程学家来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一种最高荣誉。目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院士2391名(外国人有351名),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有6名,中国香港1名和中国台湾1名。除了在物理方面,大家众所周知的杨振宁教授、李政道教授以及中科院的陈竺院长以外,近几年在生物医学方面也出现几位“新星”。1. 今年4月20日,41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这位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被聘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的年轻院士主要从事哺乳动物细胞凋亡机理的生物化学机制的研究。细胞凋亡,俗称有计划的细胞自杀行为,是正常细胞对抗病毒感染和清除损伤细胞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08-09


页次:1362/1638  共32746篇文章  
分页:[<<][1361][1362][1363][1364][1365][1366][1367][1368][1369][13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