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三年级研究生发现解读基因“神奇工具”
人类基因组计划通过测序发现哺乳动物大约有3万个基因,那么,这些基因又产生怎样的功能?解读这本包括生老病死等无数奥秘的“天书”的“神奇工具”被中国科研人员发现。复旦大学科研人员将一种源于飞蛾的PB(PiggyBac)转座因子用于小鼠和人类细胞的基因功能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创立了一个高效实用的哺乳动物转座因子系统,为大规模研究哺乳动物基因功能提供了新方法。该成果由国际顶级生命科学杂志《细胞》(CELL)作为封面文章发表,第一作者丁昇是复旦大学三年级研究生。相关技术已申请国际专利。这个源于飞蛾的PB转座因子被赋予了“夸蛾因子”的中国名字,“夸蛾”是古文《愚公移山》中的大力士。 据介绍,转座因子是一类可
-
天津市转基因水稻率先走出实验室
昨天从市农科院获悉,经市水稻所与中科院有关专家联合攻关,市政府自然基金项目———转基因杂交水稻研究率先在全国取得突破性进展,本市转基因杂交粳稻已走出实验室并完成了田间试验,日前通过有关专家验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家农业部对其进行评价为一级安全水稻。据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转基因小麦研究也已取得实验室成功,即将进入田间试验。 杂交粳稻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但其纯度与抗虫性一直制约着杂交水稻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市及国家有关水稻专家联手,把抗螟虫的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和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杂交稻父本,使其既具抗虫抗除草剂的特性,又保持了原品种的优良性状。&nbs
-
我国科学家发现调控猪肉肥瘦机理
我国科学家经过年十年的科技攻关,发现了猪肉脂肪细胞分化与调控的机理,在利用生物技术控制猪肉脂肪含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该项研究采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猪种间脂肪细胞生长发育、脂肪组织代谢及其相关基因,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这一重大成果近日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鉴定。有关专家认为,这些发现为科学家今后通过营养调控
-
我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诞生
经过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领导的课题组一年多的科技攻关,8月5日,我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终于在河北省三河成功诞生。该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当天上午10时50分,在河北省三河市明慧养猪公司,一头健康活泼的小香猪顺利诞生,经权威鉴定确认为克隆后代。这是我国独立自主完成的首例体细胞克隆猪,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此次克隆猪供体细胞来自于我国地方优良猪种——香猪的胎儿,受体卵母细胞来自屠宰母猪的卵巢。研究人员将实验室构建的克隆胚植入母猪体内,经过116天的孕育,代孕母猪共产下3头小猪。其中存
-
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图文)
生物通报道:2003年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青联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综合以上特征,你能猜到这个人是谁吗?没错,他就是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中国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平,他获得科学院院士的时候年仅37岁。曾经见过他真人一次,是他来中山大学做学术报告的时候。印象中张院士十分平易近人,是一个十分温文尔雅的人,头顶上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张亚平院士(图片来源:中科院)他主要的工作包括: 在国内较早地、系统地开展动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深入研究灵长类、食肉
-
野生小麦基因简便导入普通小麦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日前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在杂交小麦育种过程中,雄性不育三系方法育种存在成本高、保纯难;化学杀雄剂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存在成本高、喷药技术不易被农民所掌握和环境安全等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何蓓如率领的科研攻关小组,经过13年不懈努力,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二系体系研究和探索,终于在野生斯卑尔脱小麦的染色体短臂上发现了一个温敏雄性不育的基因,发明了将此温敏基因简便导入普通小麦的方法,并育成了适应黄淮麦区生态条件的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
-
大蒜防癌分子机制揭示
近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联合在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上报告,他们在10例胃癌样本中鉴定出19个相关蛋白质,并首次揭示出大蒜防癌分子机制。 近年,研究人员分析了10例胃癌样本及其癌旁组织的蛋白质组。结果鉴定出19个与胃癌相关的差异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大致可分为细胞骨架相关、能量代谢相关、细胞应激反应相关、细胞的增殖调控相关等几类,提示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还发现,大蒜的主要成分大蒜素可以抑制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增殖,诱导其发生分化和凋亡。研究人员采用双向电泳将经大蒜素处理或未处理的BGC823细胞中的蛋白
-
COX-2和VEGF协同促进胃癌生长
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武警总医院消化内科,近期共同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证明,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共表达,并相互协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 COX-2为诱导表达型基因,在正常组织细胞中多不表达或低表达,但在炎症、肿瘤等情况下,细胞受诱导会大量表达。近年研究显示,COX-2高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与转移。VEGF是具旁分泌功能的生长因子,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并在生理或病理过程中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新生血管形成,与实体肿瘤生长关系密切。然而,COX-2和VEGF在胃癌中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的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生物通报道:人类一项重要的能力——辨别食物的自然毒素中的苦味——相比与原始人类(由非洲地区辐射开来)已经有很大不同了。这项研究由伦敦大学完成,刊登在7月26日现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文章认为G蛋白耦联的味觉受体TAS2R16(对许多食用植物中存在的苦西番莲(cyanogenic glycosides)做出反应)的一个特异等位基因已经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得以优化了。作者Nicole Soranzo说“一般认为,高等灵长类动物,比如说人类由于一些其它保护措施(自己烹饪)而丧失了一些感官受体。但在这项研究中发现并不一定如此,进化还有它另外的故事。”研究人员对TAS2R16基因的5
-
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病原菌新毒株、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我国动物疾病的防制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经济而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展,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自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干扰素以来,干扰素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和应用前景。因而,干扰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动物干扰素主要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且大多数集中于猪、鸡、鱼等少数动物,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已有商品化的猪、
-
我国发现4个人类HLA新等位基因
浙江省血液中心20日宣布,该机构近日成功发现了4个人类HLA新等位基因。这是继去年9月,该中心发现2个HLA等位基因以来的又一科研新发现。人类相容性组织抗原又称白细胞抗原(英文缩写HLA),由A、B、DR基因组成。人与人哪怕是双胞胎之间,A、B、DR基因中的6个位点表达的基因也不会完全相同。目前,这4个新发现的等位基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A*3308,B*1586,B*4061和DRB1*1212,相关研究论文也已经发表在国际权威免疫遗传学杂志《组织抗原》上。HLA是人类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系统,作为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在器官移植,特别是骨髓移植中,发
-
中国走出世界顶级RNAi专家
生物通报道:今年5月22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博士的一篇新作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这是即2003年在“Nature Medicine” 其发表的首次成功地将RNA基因干扰技术应用于保护小鼠爆发性肝炎的模型之后的又一篇力作。RNA干扰(RNAi)是指由小双链RNA有效地作用于同源RNA序列,经细胞内核酸酶作用使同源序列降解的过程。利用这一过程,致病细胞中与双链RNA有同源序列的信使RNA被降解,从而抑制了致病基因的表达。目前RNA干扰技术在探查基因功能和治疗人类疾病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过去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RNAi
-
我国科学家发现解读基因“神奇工具”
如果愿意,可以将某些人的身高调控成姚明那样的大高个、也可以把人类衰老的时钟往后再拨一拨……而这些可能不再是遥远得要苦苦等上几百年的事情了。复旦大学的科研人员最近找到了一种更为高效、快速地破解“基因天书”的“密码”,这意味着人类大规模、逐一了解3万个基因中每个基因的功能、并找到基因疾病的根源将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据悉,该项轰动世界、被称为“里程碑式发现”的科研成果已由国际顶尖生命科学杂志《细胞》在线刊登,并将刊登在8月12日《细胞》杂志的封面,相关技术已申请国际专利。更令人意外的是,该项目的第一作者是仅仅只有26岁的研究生丁。 解读天书密码“PB转座因子” 密码打开3万基因大门
-
金宁一:分子病毒学的学术带头人
工作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的金宁一研究员,20多年来,在烈性病毒性病原分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病毒基因组克隆、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病毒活载体系统平台构建、病毒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快速诊断和生物高技术相关产品开发等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分子病毒学、动物传染病学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攻关、“863”和“973”课题等33项课题。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部“863”计划主题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5年启动病毒基因重组活载体构建和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后,金宁一经多年的探索,应用活载体病毒的基因组背景分析、非
-
药物公司瞄准中国市场进行临床实验
生物通报道:为了减小成本与缩短投入市场的时间,现在的制药与生物技术行业更多的把进行临床实验的目光放在中国。进行全球化的实验是现在出现的一个存在很大挑战的市场,药物公司发现在多个地方建立临床实验试点的许多优点。在中国,包括明显降低成本,缩短研究时间,并且可能同时获得在多个市场进行销售等主要的优点。 战略研究所(Strategic Research Institute)将在9月18-21号在中国上海举办一个“冲击中国:制药研发全球高峰会”,会议中会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许多人认为中国会作为药物行业的下一个前沿地区(生物通记者 谢菲)。
-
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及发展建议
我国生物农药现状 生物农药业在我国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始终未能形成规模产业。我国2002年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品种为85个,年产值18亿元;按总产值与生物农药品种数量比较,平均每个品种年产值仅200多万元。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生产国。井冈霉素、阿维菌素也已成为我国农药杀菌剂和杀虫剂销售和使用量名列前茅的品种。从综合产业化规模与其研究深度上分析,井冈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苏云金杆菌(简称Bt)4个品种已成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中的拳头产品和领军品种,而农用链霉素、农抗120、苦参碱、多抗霉素和中生菌素等产业化品种已成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中坚力量。这些品种
-
我国首次发现螺旋藻新种
百姓们耳熟能详的螺旋藻,如今在我国首次发现了3个新种。这不但填补了我国从未发现过螺旋藻种的学术空白,而且结束了我国螺旋藻产业只能依靠外来藻种的历史。改写这个历史的,是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尹伟伦率领的课题组。今天上午,他主持的这项科研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发现了中国螺旋藻种,提出了细胞激发放氧的新理论及细胞沉浮调控新机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浮游生物细胞沉浮机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螺旋藻是具有高级保健品、高营养饲料等用途的宝贵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此前,国内外从未发现中国有此藻种,只能依赖进口的藻种,不但抗寒性差,而且生产季节短、成本高。 这项题为“螺旋藻新种
-
我国代血浆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
一种历经20年研究的新型代血浆“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商品名“霍姆”)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品,目前已获得中国、澳大利亚、土耳其、越南、朝鲜、欧亚专利组织、非洲AP及OA专利组织的专利证书,并即将获得美国的发明专利授权。有专家认为,这项科技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它的问世标志着战伤救治及外科危重病人的抢救迈上了新的理论高度和水平。 据发明人赵超英博士说,“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简称高渗液)不同于以往临床上所使用的等渗液体,它是一种高渗的胶体与晶体的混合物,是针对休克病理生理状态治疗的液体。传统上对低血容
-
人类非编码RNA及其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屈良鹄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人类非编码RNA及其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获准为“973”计划项目。这是该校第二次获准973计划首席主持项目。 屈良鹄教授主持的“973”计划项致力于建立和发展针对三类非编码RNA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体系,发现和鉴别新的人类非编码RNA和各种顺式RNA元件及其相关的RNA结合蛋白,探讨其在基因转录和转录后加工中的调控作用以及RNA调控网络与生命现象和重大疾病的关系。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使我国在“RNA调控”这一科学的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此项目将联合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武汉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
-
我国首次向国外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2005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委托北京中农恒达植物品种权代理事务所,向韩国申请大豆新品种“中黄13”的植物品种权,这是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6年以来,也是建国以来,国内向国外申请的第一个植物品种权。 “中黄13”是由我国著名大豆育种家王连铮研究员带领课题组花费10年心血,以“豫豆8号”为母本,以“中90052-76”为父本精心培育而成的。该品种集高产、高蛋白、适应性广、抗性较高等诸多优点于一身,具有抗倒伏、抗涝、耐旱、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亩产可达250~300公斤,2004年在山西襄垣创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