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Cell子刊推出中国专刊:药物学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Cell出版社旗下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杂志推出了一系列中国知名专家撰写的综述性文章,探讨中国在药物学方面,从新型化合物到靶向治疗的研究的发展情况。这一特刊包括一篇社论,一篇概述和五篇综述性文章,在社论“A rising star: pharma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中,作者指出,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迅速,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每年都超过了20%,这比较于美国和欧盟的4%-5%的温和增长,确实比较明显。在2011年-2015年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其中有一项就是聚焦于此。这一特刊是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6

  • 广州生物院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和感染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和感染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14日在线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  据WHO最新统计,目前全球约1.85亿人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我国的丙肝病毒携带率高达3.5%,并且发病率逐年增加。HCV感染后不仅会导致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直至肝癌等肝脏疾病,还会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例如胰岛素抵抗和二型糖尿病)。而HCV感染进行自身复制及导致代谢疾病发生的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广州生物院彭涛实验室发现,HCV感染同时上调了WT-PGC-1α 和L-PGC-1α的表达,上调的

    来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4-05-26

  • 吉林大学一项研究或有助“超级耐药菌”治疗

    吉林大学农学部一个课题组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研究上获得突破性进展,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其三维结构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该成果填补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研究领域的空白,对“超级耐药菌株”的感染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韩文瑜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了上述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目前其耐药性日益严重,尤其是“超级耐药菌株”(MRSA)的出现,给该菌引起感染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困难。据了解,噬菌体裂解酶可以特异地裂解包括耐药菌株在内的细菌,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应用潜力。通过对噬菌体及其裂解酶的研究,旨在开发对抗MRSA的新药物。在前期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5-26

  • 陈竺、陈赛娟院士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的科学家们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进行了基因组研究,为人们展示了与这种疾病有关的特征性基因组损伤、克隆构型和独特的肿瘤克隆扩增模式。这项研究于五月二十一日提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的网站上。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李晓(Xiao Li)、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陈竺(Zhu Chen)院士和陈赛娟(Sai-Juan Chen)院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造血疾病,多见于老年患者。MDS的特征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导致无效造血,这种病很容易演变成急性髓性白血病(AML)。MDS在临床上的表现差异较大,发病机制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3

  • 浙江大学Nature子刊揭示泛素化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E3泛素连接酶CRL4ACRBN可限制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的活性,阻止癫痫发生。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21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仓勇(Yong Cang)教授,其主要从事癌症发生机理、分子信号转导及蛋白质修饰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PNAS、EMBO Journal等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癫痫是神经科常见的一组慢性疾患,由于脑病变和放电起源部位不同,癫痫发作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精神、行为和自主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3

  • 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和感染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和感染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14日在线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  据WHO最新统计,目前全球约1.85亿人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我国的丙肝病毒携带率高达3.5%,并且发病率逐年增加。HCV感染后不仅会导致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直至肝癌等肝脏疾病,还会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例如胰岛素抵抗和二型糖尿病)。而HCV感染进行自身复制及导致代谢疾病发生的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广州生物院彭涛实验室发现,HCV感染同时上调了WT-PGC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5-23

  • 研究发现硅酸盐钝化剂可减蔬菜对镉吸收

    记者近日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研究发现硅酸盐钝化剂可有效降低蔬菜吸收重金属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上。镉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强,很容易被根吸收且部分被运输到地上部,而蔬菜特别是叶菜对镉有很强的吸收积累能力,导致其镉含量超标,并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因此,采取措施降低蔬菜可食部分镉含量势在必行。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研究组博士生卢焕萍在李志安研究员指导下,研究比较了4种硅酸盐物质(硅酸钠、硅酸钙、硅酸钾和滑石粉)与传统钝化剂(磷酸盐和石灰)的作用效能,结果发现硅酸钠能有效降低植物根、茎和叶部分的镉含量;如果硅酸钠与磷酸盐联用,可在保持低镉吸收的同时提高作物生物量,效果最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23

  • 北大“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医学影像系统”可用于新药研制

    在201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北京主会场,各种尖端科技争相上演之际。由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参展的“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医学影像系统”吸引着众多参观群众。“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影像重大科研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是将X射线断层成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荧光分子层析成像(FMT)四种成像模态创新性地在同一系统中进行整机集成和同机融合”。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系谢肇恒告诉记者,这台仪器可研发相关分子影像采集、处理与数字化管理软件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重大疾病新药研制及肿瘤靶向分子探针研究,为国家新药创制及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谢肇恒介绍“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医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5-23

  • 科学家破译芝麻抗衰老功能密码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牵头与深圳华大基因联合开展的芝麻基因组破译工作近日顺利完成。这项研究分析了芝麻高含油量和特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性成分芝麻素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专业刊物《基因组生物学》上。 据项目主持人、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秀荣介绍,芝麻油保存期明显长于其他食用油,原因在于芝麻中含有特殊物质芝麻素。芝麻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够增加油质的稳定性,临床已证实芝麻素具有治疗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等功效。科研团队通过比较基因组研究发现,芝麻素合成关键基因仅存在芝麻中,芝麻种子发育早期的差异表达,对芝麻素的合成和积累有重要影响。研究团队发现,芝麻约含有27148个基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5-23

  • 刘平小组肝纤维化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平课题组利用传统中医和国际规范的临床研究相结合,研制出专门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新药——扶正化瘀胶囊(片)。通过5万多个病例的临床治疗,发现其对治疗肝硬化有独特疗效。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关键病理特征,几乎所有引起肝病的病因均可引起肝纤维化,但我国市场上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化学药物。刘平在研究中提出了“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正虚血瘀是肝纤维化的中医病机”等基础理论,课题组共发现23种不同极性(溶解度)的扶正化瘀方入血成分,研究并确认了扶正化瘀主要效应物质九大成分;同时也明确了其抗肝纤维化的三大机制:减轻肝细胞损伤,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重塑肝脏基质结构。据此,刘平团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23

  • 中国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表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基因组序列草图,从基因组学角度提供了一些关于稻曲病菌进化、活体营养(biotrophy)分子机制以及致病机制的新见解。相关成果发表在5月2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国农业大学的孙文献(Wenxian Sun)和彭友良(You-Liang Pe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水稻和拟南芥为主要模式研究植物与植物病原菌间的分子互作;植物基本防卫反应及非寄主抗性的分子机理;水稻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2

  • 中南大学Hepatology解析癌症与mi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称作为miR-331-3p的小分子RNA通过靶向PHLPP促进了肝癌的增殖和转移。这一重要研究发现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学教授杨连粤(Lianyue Yang)。其长期从事肝脏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曾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孤立性大肝癌的概念并予以定义,从根本上改变了大肝癌不可切除的传统观点,使得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得以显著的提高,为大肝癌的外科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迄今发表论文70余篇。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2

  • 清华大学Cell Res最新免疫综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和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的(NIAID)研究人员,在5月20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了题为“No receptor stands alone: IgG B-cell receptor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echanisms contribute to antibody memory”的综述文章,探讨了IgG B细胞受体(IgG-BCR)促成抗体记忆的内在和外在机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万里(Wanli Liu)研究员和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的Susan K Pierce博士是这篇综述文章的共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2

  • Nature子刊:华大基因参与破解白蚁基因组

    生物通报道:华大基因、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和Osnabrück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测序了一种白蚁的基因组——湿木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这项研究发表在五月二十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湿木白蚁是一种真社会性昆虫。研究人员获得了湿木白蚁的遗传学蓝图,并在此基础上向人们展现了这种白蚁与其他社会性昆虫(蚂蚁、黄蜂和蜜蜂等)的关键异同,为理解社会性昆虫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这项研究也可以帮助人们寻找有助于控制白蚁的基因功能。湿木白蚁主要生活在木头中,不怎么出去。研究人员测序了湿木白蚁的基因组和阶段特异性的转录组,并将这些数据与其他社会性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2

  • 遵义医学院JBC揭示癌症转移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遵义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P2Y2受体介导了ATP诱导的人类肝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20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遵义医学院的庹必光(Biguang Tuo)教授和董辉(Hui Do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庹必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粘膜保护和肠粘膜上皮细胞离子转运研究。董辉博士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副教授,2008年受聘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主要从事胃肠病研究。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极差,是第三位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实,肝癌在西方及亚洲的发病率均有所增高,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2

  • 微生物所长链非编码RNA与免疫细胞癌变研究获进展

    Abelson鼠白血病病毒(A-MuLV)是一种可以诱导小鼠淋巴细胞癌变的逆转录病毒,v-Abl是A-MuLV的癌基因。Bcr-Abl癌基因是由位于人类9号染色体的c-Abl基因和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断裂易位融合而成,编码的Bcr-Abl融合蛋白可以诱发人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Abl(v-Abl,Bcr-Abl)诱导的免疫细胞癌变涉及许多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相关信号转导通道的异常调控、相关信号分子的突变或者修饰以及短链非编码RNA(miRNA)的异常表达等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

    来源:中科院微生物所

    时间:2014-05-22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端粒酶蛋白亚基与RNA亚基的相互作用

    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于5月4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筹)雷鸣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protein-RNA recognition in telomerase,揭示了端粒酶催化蛋白亚基与RNA亚基识别机制在进化上的保守性。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最末端的区域,虽然不具备编码蛋白质的功能,但是端粒对染色体的保护功能在基因完整性和细胞生理学其他方面的调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之密切相关的端粒酶是一种自身携带R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5-22

  • 上海辰山植物园发现秋海棠新种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获悉,该中心“观赏植物资源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组最近发现秋海棠新种。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这标志着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有了首份新种模式标本。 2012年6月,上海辰山植物科研中心研究人员在海南野外考察时发现该种植物,初步鉴定为新种。当年9月,在盛花期时再次前往调查和采集相关数据,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该种同近似种的亲缘关系,最终确定是新种并定名为:间性秋海棠。 该种看似球茎类秋海棠,而其根茎奇特,形似兰花根,介于根茎类和球茎类秋海棠之间。其外形接近紫背天葵,但其根茎苞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22

  • “月宫一号”零氧供给志愿者密闭生存105天

    航天员要在遥远的太空中生存,离不开氧气、水和食物。目前,航天员去太空只能一次性携带充足的食物。人类在未来要实现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的太空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使氧气、水和食物在某一系统内通过生物技术实现再生。“月宫一号”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在“月宫一号”中,100%的氧气和水、55%的食物都能再生,这是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刘红教授带领团队,集成10年来的研究成果。昨天上午10点18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月宫一号”的舱门缓缓开启,谢倍珍(舰长)、王敏娟和董琛3位志愿者先后走出舱门,至此,他们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为期105天的科学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月宫一号”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世界上第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4-05-22

  • 科学家发现大肠癌靶向细胞 有助于相关肿瘤治疗

    科技日报杭州5月20日电 (通讯员方序 周炜记者宦建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肿瘤研究所黄建教授团队与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免疫、肿瘤与生物医学中心严俊教授团队合作,研究发现了固有免疫细胞γδT在人体大肠癌炎性微环境中具有的重要免疫抑制作用,并揭示了其作用网络及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Cell子刊Immunity(《免疫》杂志)5月16日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这项研究为靶向γδT17细胞的肿瘤治疗及预后预测提供了可能性。γδT细胞是一类分布于外周血及粘膜组织的非MHC限制性固有T淋巴细胞,是机体抵御疾病感染、肿瘤形成的重要细胞亚群。已发现γδT细胞的功能亚群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如IL-17分泌型γ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5-22


页次:1382/2138  共42754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