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曹雪涛小组揭示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新机制

    (记者黄辛)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带领的团队揭示了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新机制,为防治人类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新型靶点。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免疫》。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仍缺少对该病的根治性疗法。因此,人们对于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非常关注,希望能为该病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机制、新靶点、新方向。 近年来,研究发现,异常的组蛋白修饰与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病密切相关,逐渐成为热门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新靶点。 为此,曹雪涛团队将表观遗传修饰、炎症与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10-11

  •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心脏第一心区标志物

     记者日前从同济大学获悉,该校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心脏第一心区特有的标志物——HCN4。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循环研究》杂志上。  “在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有许多心脏干细胞参与了心脏的形成,其中包括第一心区、第二心区的心脏干细胞。长期以来,虽然第一心区是心脏最先形成部分,但人们对其特异性的标志物知之甚少。”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孙云甫介绍说,“此外,心脏起搏传导系统是由特化的心肌细胞组成的,但这一系统的动态形成和细胞来源也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此次中外科学家合作,以HCN4基因修饰的小鼠做模型,试图解密HCN4谱系细胞是如何在心脏的形成中发挥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HCN4是心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10-11

  • 国产乙脑疫苗首次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

    该疫苗已经使用超过6亿剂次科技日报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项铮 吴红月)世界卫生组织今天在日内瓦宣布,第一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疫苗——国药集团中生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疫苗预认证,进入联合国采购机构的药品采购清单,中国造疫苗走向世界实现了零的突破。乙脑疫苗是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产品,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生产上市,1989年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迄今为止该疫苗已经使用超过6亿剂次,显著降低了流行区乙脑的发病率、病死率,为上亿儿童提供了有效的免疫保护。中国是世界大国,但不是疫苗强国,国产疫苗的国际化是中国疫苗界的梦想。国药集团中生公司成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0-11

  • 陈竺陈赛娟院士PNAS发表白血病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评估了特异性代谢产物2-羟基戊二酸(2-hydroxyglutarate,2-HG)水平对于预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预后的价值。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陈竺(Zhu Chen)院士、陈赛娟(Sai-Juan Chen)院士、沈杨(Yang Shen)医生及贾伟(Wei Jia)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AML是一种骨髓性白细胞(而非淋巴性白细胞)异常增殖的血癌。其特点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0

  • 厦门大学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Menin通过表观遗传上调Yap1的转录促进了肝癌的形成。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0月7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金光辉(Guang-Hui Jin)教授,金教授早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探讨疾病发病进程中组蛋白甲基化、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网络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的关键信号通路,筛选有关慢性肝病发病的崭新的治疗靶点,研究以组蛋白甲基化为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作为全世界最常见的一种癌症类型,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严重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0

  • 中国学者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a selective NaV1.7 inhibitor from centipede venom with analgesic efficacy exceeding morphine in rodent pain models”的文章,从中国金头蜈蚣中识别了一专一的钠离子通道1.7亚型(NaV1.7)抑制剂多肽:µ-SLPTX-Ssm6a,并证明这种化合物具有比吗啡更强的镇痛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0

  • 中外学者最新Nature解析细胞自噬

    生物通报道:来自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浙江大学生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utophagy promotes primary ciliogenesis by removing OFD1 from centriolar satellites”的文章,发现一种纤毛病变蛋白的自噬降解,与原发性纤毛生物合成有关,由此定义了自噬的一种新功能:促进细胞器生物合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钟清(Qing Zhong,音译)博士,钟博士主要从事细胞凋亡(Apoptosis)和自噬(Autophagy)等领域的研究,其所领导的实验室具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0

  • 李劲松研究组最新文章获得来自脂肪细胞的克隆小鼠

    核移植和iPSC技术能有效地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具有多能性或全能性的细胞,然而是否各种体细胞均能用于重编程还不清楚。脂肪是一种容易获取的组织,最近的研究表明,脂肪来源的细胞能够通过“Yamanaka因子”的诱导变成iPS细胞,但是到目前为止,脂肪细胞是否能够用于作为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产生克隆小鼠还不得而知。2013年10月3日,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封面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研究组的研究论文:“Mice cloned from white adipose tissue-derived cells”,证明脂肪来源的多潜能细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10-10

  • 我国科学家攻克“棉花癌症”黄萎病

    记者10月8日从中国农科院获悉,历经我国农业科研人员26年潜心研究完成的“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日前通过专家鉴定。这一科研成果结束了我国棉花不抗黄萎病的历史,对保障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相关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被称为“棉花癌症”。中科院院士朱玉贤、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等棉花领域权威专家表示,上述科研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人工高压复合动态病圃抗黄萎病鉴定、检测技术和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选育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 据课题主持人、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戴小枫介绍,在多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10-10

  • 中国完成世界首次人造生物角膜临床试验 总有效率超90%

    9月29日,由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北京同仁医院邹留河教授主持的 “人工角膜”的临床试验总结会议在深圳召开。 该“人工角膜”的临床试验由国内著名的眼科临床医院担任临床试验工作,以北京同仁医院牵头,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河南眼科中心、武汉协和医院等医院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总有效率达到94.5%;经过临床试验观察,“人工角膜”的愈后效果已经接近人体角膜。据悉,该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已由中国生物医学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深圳艾尼尔角膜工程有限公司,与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金岩教授的团队联合开发成功,并投资建成了产业化的规模生产基地。该产品是组织工程的前沿产品,

    来源:观察者网

    时间:2013-10-10

  • “准精子”在猴类体外培育成功

    从一只食蟹猴的睾丸中取出精原干细胞,经过长期培养,在体外诱导转型为精子的“前身”——精母细胞。通过这一技术建立的精原干细胞长期培养方法,为体外研究精子的发生、转基因食蟹猴医学模型的建立等搭建一个公共研究平台。海南省人民医院近日向外界宣布这一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是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由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与内蒙古大学哺乳生殖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合作完成。项目从2010年8月开始至今已3年,食蟹猴精原干细胞继代培养已达22代。经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分析,精原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仍保持不变。体外诱导分化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培养的食蟹猴精原干细胞具有生理功能。 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符生苗研究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0-10

  • 科学家发现干细胞癌变分子机理 或有助癌症治疗

    新华网杭州10月8日电 来自浙江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人体中的两种蛋白质发生异常碰撞后,能够令一个正常的干细胞变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能够持续分裂产生多种癌细胞,令癌症难以根治。这一发现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人体内多种功能细胞,因此被视为人体内的“万用细胞”和“种子细胞”。干细胞可以通过不对称分裂,在形成一个子代分化细胞的同时,克隆出一个和母体干细胞几乎相同的子代干细胞,因此干细胞也被视为一种可以“永生”的细胞。“这种能够 永生的种子细胞 一旦癌变就会成为 肿瘤干细胞 ,不断分裂出癌变细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10-10

  • 中国科学家Nature Genetics发表GWAS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在7q11.23鉴别出了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的一个全新易感位点。相关论文于10月6日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张奉春(Fengchun Zhang)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晶(Jing W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自身免疫病基因和抗原抗体的研究。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后者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工具方法开发和生物数据分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09

  • 韩斌研究组Plant Cell揭开水稻遗传之谜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由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经过人工驯化而来的。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很多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使得栽培稻更加适合早期的农业种植,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如栽培稻种子落粒性的降低、茎秆直立生长、枝梗数目和小穗数目的增加、种子附属物芒的退化消失,甚至种子壳色和果皮颜色都发生了变化。通常人们认为野生稻的种子普遍具有长芒,因为芒在种子传播和防止鸟兽食用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具芒的种子不易收获和储存,因而长芒可能在人工选择中逐渐退化丧失,致使大部分栽培稻无芒。但是控制芒发育的分子遗传基础及栽培稻芒的缺失是否受人工驯化选择一直是个未解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09

  • 北大长江特聘教授Plant cell揭示叶片衰老调控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对乙稀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ETHYLENE-INSENSITIVE3 (EIN3)进行了检测,证实EIN3是一个衰老相关基因。在拟南芥中EIN3通过抑制抑制miR164转录加速了年龄相关的叶片衰老。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郭红卫(Hongwei Guo)教授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其主要课题是研究植物激素乙稀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以及在植物发育、衰老和胁迫反应中乙稀与其他激素和信号途径的相互作用。已在Cell,Science,Nature,PNAS,Developm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08

  • 中国医学科学院JBC解析抑癌mi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miRNA-200b通过影响Pin1的表达控制了失巢凋亡(anoikis),且miRNA-200b的表达受到两个ETS家族成员PEA3和ELK-1的调控。这些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9月26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的刘芝华(Zhihua Liu)研究员。多年来从事食管癌变分子机理的研究工作,发现食管癌变与钙离子及分化异常、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在细胞损伤后的基因表达调控、食管癌及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及miRNAs的鉴定和作用机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08

  • 中国学者Cell子刊揭示基因组“暗物质”中环状RNA新分子

         9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发表了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组与计算生物学所杨力组的最新合作研究论文,发现来源于基因内含子区域的环形RNA新分子,揭示其成环机制及在基因转录调控中的重要功能。   众所周知,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大量被称为基因组“暗物质(dark matter)”的非编码序列,包括基因间非编码序列、内含子非编码序列等。基因间非编码序列转录产生线形长非编码RNA分子,具有5’帽子和3’尾巴结构;而内含子非编码序列转录生成的RNA在剪接后被核酸外切酶快速降解,多数没有生物学意义。陈玲玲研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9-30

  • 西安交大医学部教授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

    生物通报道:Lancet是目前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 也是影响因子最高的SCI刊物之一,其旗下的各份系列期刊恪守着Lancet“给读者带来高质量研究结果的承诺”,所有稿件完全按照Lancet杂志审稿程序严格把关,旨在为全球卫生领域从业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近期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针对药品的价格和可获得性状况进行动态评估,指出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后,药品价格降低、患者可支付性改善,但部分药品可获得性有所降低,提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药品可及性问题。相关成果公布在Lancet Global Healt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方宇副教授,方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30

  • 中国学者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九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首次发现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昼夜温度逐年变化对于植物生长和碳循环的影响,以及多项基因组测序研究新成果。 首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中国云南省古老的志留纪地层中发现了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鱼,并将其命名为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这条鱼虽然在其他方面都保持着盾皮鱼纲(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的身体形态,但却已经演化出硬骨鱼纲(亦称硬骨脊椎动物,包括陆生脊椎动物和仍生活在水中的硬骨鱼类)的典型颌部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30

  • 湖南超级稻大面积亩产破988公斤 创世界纪录

    记者9月29日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此次验收的第四期超级稻苗头组合“Y两优900”示范基地,位于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种植面积共57丘101.2亩。28日,由中科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率领的农业部专家组对这块百亩攻关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 专家组将所有田块进行编号,通过抽签和示范单位推荐选取33号、35号和14号三块田接受现场收割。实收稻谷样品被连夜送至湖南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同时进行产量测定。为减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09-30


页次:1415/2128  共42546篇文章  
分页:[<<][1411][1412][1413][1414][1415][1416][1417][1418][1419][14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