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医科大学专家:肺癌是被“气”出来的病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消息称,已将细颗粒物(PM2.5)等大气污染物质的致癌风险评估为5个阶段中危险程度最高水平,是引发癌症的主要环境因素,同时还可提高人体患呼吸器官疾病和心脏病的风险。为此,记者采访了权威专家,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IARC强调,在中国等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充分证据证明,大气污染会引发肺癌。2010年,世界约有22.3万人因大气污染而患肺癌死亡。 其实,近来人们对大气污染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已经有所认识。有报道称,中国目前约有10亿人生
-
二甲双胍对肝癌有抑制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教授带领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降血糖药物二甲双胍对肝癌具有抑制作用。相关研究论文近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际肿瘤学领域刊物《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专家认为,该研究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据介绍,肝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作为全世界最常见的一种癌症类型,全球每年新增肝癌患者50余万名。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其死亡率在我国十大恶性肿瘤的排名中已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 在我国,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除降血糖作用外,还具有抑制多种肿
-
Nature热点关注:中国疫苗首次进入全球市场
生物通报道 一种由中国制造的疫苗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此举有可能预示中国朝着成为全球疫苗生产商迈进了一步。10月18日,Nature网站以“China enters global vaccine marketplace”为题对这一消息进行了热点报道。该疫苗可保护儿童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乙脑是一种由蚊虫叮咬而传播,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在东亚及南亚的一些地区很常见。这一疫苗的正式名称是SA 14-14-2,上周WHO将它添加到了资格预审药物清单中,给予了它WHO质量和安全认可。这意味着它可以供一些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公布新基因组草图
生物通报道 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绘制出了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的全基因组序列草图。相关成果发表在10月18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刘永胜(Yongsheng Liu)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费章君(Zhangjun Fei)博士以及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郑洪坤(Hongkun Zheng)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猕猴桃科是杜鹃花目的基础一科,有猕猴桃属、水东哥属和藤山柳属
-
李斌研究组JBC发现赖氨酸甲基化负调节IFITM3的抗病毒功能
10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李斌课题组题为Negative Regulation of 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 by SET7-mediated Lysine Monomethylation的研究论文。此项研究揭示了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IFITM3)的第88位赖氨酸能够被单甲基化,并且该单甲基化可以抑制IFITM3的抗病毒功能。同时,IFITM3蛋白甲基化程度受到了病毒感染和细胞因子干扰素的正负调节。此次研究首次发现了作为抗RNA病毒
-
上海交大JBC解析癌症代谢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癌细胞中PIM2可直接磷酸化PKM2促进糖酵解,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0月18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上海交通大学的黄钢(Gang Hu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肿瘤代谢机理与分子影像评价,肿瘤疗效评价与靶点作用研究,分子影像的绝对定量研究与图像融合。肿瘤细胞只有在获得充足能量和构件时才会进行细胞增殖。与正常组织相比较,大多数的肿瘤葡萄糖利用显著增高,这被称之为Warburg效应。由于糖酵解酶发生改变,即便是有氧存在的情况下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也会从氧化磷酸化切换至糖酵解。到目前为止,丙酮
-
植物实验室培育“植物黄金”
10月14日,青岛市黄岛区藏南镇《中科院青岛植物资源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研讨会在藏南镇举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青岛林业局、青岛隆海集团三方签订合作协议,以打造省级实验室。该项目从事濒危植物引种研究、基因库建立 、种苗繁育和产业推广。目前 ,藏南镇已建成马兰引种基地500亩,崖下育苗基地1000亩,藏马山成苗产业化推广基地1500亩 ,引种驯化、迁地保育植物共计60个科、154属、600余种 、85万株,培育和获得1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 丰富植物资源宝库 2009年,藏南镇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优势,引进了藏马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并且着手改善藏马山生态植被环境,在这个
-
黄瓜变异组研究奠定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基础
最新发现与创新科技日报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瞿剑)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领导的国际黄瓜变异组研究团队,对115个黄瓜品系进行深度重测序,构建了包含360多万个位点的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为全面了解黄瓜进化及多样性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打下了基础。相关成果10月2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据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黄三文介绍,本项研究对115个黄瓜品系进行了重测序,并对一个野生黄瓜进行了从头测序。共发现330多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33万多个小插入和删除,以及594个获得/缺失变异。基于这些数据,构建起一个单核苷酸分辨率的黄瓜遗传
-
腰果叶提取物可促家禽生长
近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在家禽促生长剂——腰果叶提取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发表在《食品、农业与环境杂志》上。 腰果叶子粉末含有一定的矿物、皂化材料、单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甾醇、可溶性蛋白质和单宁酸等,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降低家禽腹泻率的植物提取物。 研究表明,低浓度的腰果叶粉末(0.5%)可提高家禽体重,而高浓度的添加(1.0%和1.5%)会引起体重的下降。研究结果还指出,腰果叶粉末可以减少致病细菌和调节小母鸡较好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由于这些植物叶子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特别是单宁酸、香豆素和还原糖的生物活性。
-
“地沟油”科研攻关出新成果
近两年,“地沟油”事件频频曝光,如何解决这一让百姓闹心、政府头疼的社会难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今年7月,常州大学与江苏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常大有机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建了“江苏常大地沟油工业技术研究院”。 作为业内有影响的“地沟油”处理专家,通过与高校院所的深度研发与合作,江苏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12个收购点,每年可控“地沟油”并转化生产近30万吨。 坚持不懈 执着“地沟油”研究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常州大学就开始研究生物柴油,先后承担中石化项目“生物柴油的研制”、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项目“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等10余项相关省部级项目
-
中英合作开展中药抗肿瘤靶点研究
10月20日,英国卡迪夫大学与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合作成立医药研究中心。双方围绕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药抗肿瘤的靶点研究、临床应用,肿瘤研究的前沿理论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智力、技术、市场资源的共享等,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英国卡迪夫大学校长和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程书钧院士等出席中心揭牌仪式。 以岭医药研究院是科技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近年来,在吴以岭院士络病理论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基础上,先后与美国贝勒医学院、杰克逊实验室、韩国、英国、瑞典等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开展了通络药物的合作与交流,创立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并筹建欧洲络病学会,使中医络病学研究在世界医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英
-
中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明年到期 商业化前景不明
中新社武汉10月20日电 (记者 张芹)“证书明年就到期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出台,再申请有什么意思。”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目前该校两个获得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品种依然没有获得品种审定、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商业化种植遥遥无期。华中农业大学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单位,2009年,农业部为其研发的含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颁发了安全证书。同时强调,颁发安全证书不等于允许商业化生产。“我们用了11年的时间去申请这两张证书,现在觉得离商业化种植的道路更加远了。”张启发表示,目前中国转基因水稻
-
研究人员繁育出金龙鱼F2代群体
(记者彭科峰)10月14日,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繁育出金龙鱼F2代幼鱼2窝共计80尾。 金龙鱼是远古遗存物种,是华盛顿公约保护名录I类水生动物。此次成功繁育金龙鱼F2代,标志着珠江水产研究所将有资格申请CITES龙鱼繁殖场证书,成立中国大陆首个进行金龙鱼繁育和贸易的金龙鱼繁殖场。 为突破金龙鱼F2代繁育技术难关,珠江水产研究所专家进行了多年的技术攻关,在不可能完全模仿原产地条件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实际条件,通过科学设计和使用人工生态等方法,改造养殖池塘,科学饲养给饵,设计建造室内饲养自动控制系统,摸索产卵条件,攻克了亲鱼池塘驯化养殖和亲鱼性腺发育技
-
中国学者同日发表3篇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分别在免疫学、自噬和癌症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研究论文于10月17日分别发表在Cell旗下的子刊《免疫》(Immunity)、《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和《细胞报告》(cell report)杂志上。Circulating Precursor CCR7loPD-1hi CXCR5+ CD4+ T Cells Indicate Tfh Cell Activity and Promote Antibody Responses upon Antigen Reexposure. Immunity, Volume 39,
-
北大张慧课题组Cell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人类癌细胞中多能干细胞蛋白Sox2是脱甲基酶LSD1的一个重要下游靶点。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0月17日的《Cell Report》杂志上。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学技术学院的(Hui Zhang)张慧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叶涛(Tao Ye)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慧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周期调控、癌症遗传学、染色体多倍性及基因组稳定性调控、蛋白质水解及疾病等。叶涛博士目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与药物、临床前先导化合物的合成与优化、化学蛋白质组学和基于细胞周期控制的抗
-
第二军医大学王红阳院士封面文章:抑癌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MPK Activat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tformi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文章,发现一种药物:二甲双胍对肝癌具有抑制作用,这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治疗方案。 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的形式发表在10月1日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这是肿瘤学领域的主要国际期刊,旨在发表肿瘤学研究临床前沿成果。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教授,以
-
中科院973项目发表文章 获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近日,生物材料学领域权威杂志《Biomaterial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胡荣贵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 “The use of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spheres to encapsulate bortezomib and improve efficac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rapy ”。 该论文报道了通过使用空心二氧化硅纳米球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spheres,HMSNs) 负载蛋白酶体抑制剂类化疗药物硼替佐米(bortezomi
-
厦门大学最新文章揭示癌基因作用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科院,佐治亚摄政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P1 and GSK3β Cooperate to Promote c-Jun Degradation and InhibitBreast Cancer Cell Tumorigenesis”的文章,揭示了癌基因c-Jun在乳腺癌细胞中的降解途径,并提出GSK-3泛素连接酶COP1具有协同抑癌作用,这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eoplasia杂志上,文章第一作者是厦门大学韩家淮实验室博士研究生邵靖,通讯作者为黄双(Shuang Huang,音译)。据介绍,c-Jun是AP-1转录因子的家
-
浙理工:测序揭示鲨鱼肝脏再生相关miRNAs
大量的证据表明,microRNAs(miRNAs)丰富地存在于肝脏中,并对肝脏的发育,再生及疾病的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肝脏疾病与海洋生物的研究,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的吕正兵教授,领衔其团队,对条纹斑竹鲨肝脏的miRNA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刊的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上。虽然条纹斑竹鲨的基因组测序尚未完成,但最近提出的叶吻银鲛(callorhinchus milii)基因组是一个软骨鱼类基因组理想模型。因此,研究人员使用叶吻银鲛基因组预测pre-miRNA的发夹结构。通过小RNA测序,共有91个已知的miRNA和166个假定候选的miR
-
科学家发现膀胱癌新突变基因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发现了与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及分离(SCCS)相关的基因突变,为膀胱癌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于2013年10月13日在《自然—遗传学》上发表。 中国男性膀胱癌的年发病率已达十万分之八,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目前对其却没有充足的基因组学数据。 来自华大基因和深圳市二院的科研人员对99个膀胱癌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共发现13个重要的新突变基因和24个已知突变基因。在所发现的新突变基因中,位于X染色体上的STAG2基因显得尤为特别,该基因与SCCS过程息息相关。科研人员发现STAG2基因发生了高频非同义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