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科学家最新发现可望给胰脏癌患者带来生机
新华网台北4月14日电 台湾《联合晚报》14日报道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洪明奇领导的研究团队从正常细胞中找到一种癌症凋亡细胞的突变种(BIK-DD),适度表现后,可引起癌症干细胞的凋亡,却不会误杀正常细胞,可望给几无存活机会的胰脏癌患者带来生机。洪明奇14日出席相关研讨会并发表特别演讲,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与会癌症医学专家热烈讨论。报道说,胰脏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只有3%至4%,几乎是所有癌症患者中最低的,胰脏癌因此又有“癌症中的癌症”之称。洪明奇完成的动物实验发现,经过癌症凋亡细胞突变种治疗后的胰脏癌老鼠,肿瘤均明显变小,而且六成以上可存活1年以上;反观未接受治疗的对照组老鼠,全部在三四十天后
-
广州生物院等发现胆固醇水平影响受体功能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郑辉博士研究组发现,在人胚胎肾细胞(HEK)、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以及成年小鼠体内,低于正常的胆固醇水平会阻碍µ型阿片受体的信号转导和其介导的镇痛作用。研究组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发现病人血液总胆固醇水平与手术麻醉时使用的芬太尼的剂量成负相关。研究表明,虽然高胆固醇水平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但过低的胆固醇水平会阻碍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以µ型阿片受体受体为代表)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由于目前市场上40%以上的药物都是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作用靶标,该项研究对胆固醇水平的临床调控具有指导意义。 该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期刊
-
aMCI和RGD发病机制存在关联
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的资助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精神医学科张志珺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研究员的研究小组,最近采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图论分析策略探讨脑白质结构连接网络,首次发现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CI)和恢复期老年抑郁症(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RGD)存在相似的神经环路损害模式。3月21日《神经科学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全球
-
Nature热点关注:中国干细胞治疗乱象
生物通报道 在过去的3个月,中国卫生部加大了力度强行禁止临床应用未经批准的干细胞治疗。然而直到现在全国各地的企业仍在向患者收取高达数千美金的费用提供这些未经验证的治疗。4月11日,Nature网站在线发布了题为“China’s stem-cell rules go unheeded”的热点新闻,披露了这一现象。诊所公开运作,并通过网络宣传推销对于某些严重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糖尿病和自闭症的治疗,吸引了来自海外的数以千计的“医疗游客”( medical tourists)。他们以对个别患者的研究案例作为广告宣称这些患者已从治疗中受益,其中一些人甚至在大医院开设诊所,营造出为主流所接
-
北京大学最新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河北医科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题为“A Memory Retrieval-Extinction Procedure to Prevent Drug Craving and Relapse”的文章,通过大鼠和人类志愿者实验,提出了一个可帮助前吸毒成瘾者避免复吸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的是将前吸毒成瘾者暴露于常常会触发对毒品渴望的暗示。这项研究对于吸毒成瘾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陆林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依赖后发生复吸的神经生物学和临床治疗学研究以及药物依赖的公共卫生问题。
-
Nature:中国的干细胞法规被置若罔闻
生物通报道 在过去的3个月,中国卫生部加大了力度强行禁止临床应用未经批准的干细胞治疗。然而直到现在全国各地的企业仍在向患者收取高达数千美金的费用提供这些未经验证的治疗。4月11日,Nature网站在线发布了题为“China’s stem-cell rules go unheeded”的热点新闻,披露了这一现象。上接:Nature热点关注:中国干细胞治疗乱象然而领先的干细胞科学家却认为并非如此。美国马萨诸塞州麦克林医院神经再生研究所干细胞基金主管、帕金森氏症专家Oliver Cooper对通源干细胞移植中心的帕金森氏症治疗发表评论说:“通源的产品为患者提供的有可能是谣传的、不良控制的
-
翟琦巍组最新文章解析小RNA新作用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ownregulation of miR-181a upregulates sirtuin-1 (SIRT1) and improves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的文章,发现一种非编码小RNA:miR-181a能通过靶向Sirt1基因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这表明miR-181a也许能成为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如2型糖尿病等的诊断或分型的标志物,以及治疗的药物靶点。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期刊Diabetologia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营养科学研究所翟琦巍研究员,第一作者是翟琦巍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周犇、李程
-
南大有个神秘实验室 上亿细胞在这里定期吃喝和洗澡
肉眼看不到的一个个细胞,生活在舒适恒温的培养箱里,过着“饭来张口”的娇贵生活。等待着有一天,它们将为人类研究肿瘤、糖尿病、肝炎等各种疾病“前仆后继”。在南大校园开放日前夕,记者提前探访了该校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里养着数亿个细胞。据了解,包括细胞芯片在内的各种芯片,以后将出现在人类各种疾病的诊断过程中。 【细胞是这样养的】 有细菌就会死,不能对着细胞说话 在南大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最隐蔽的地方,便是“细胞实验室”。想要进入实验室,先得把自己杀个毒。在实验室的门口,有个仅能容下一人的风淋室,像个淋浴间,墙顶和墙壁装有像浴霸一样的设备。现
-
微纳流控细胞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领导的微流控芯片研究组(1807组)在微纳流控细胞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 生物相容性纳米纤维具有模拟细胞外基质成分,可实现细胞三维培养等重要功能。该研究将微流控技术与纳米纤维材料相结合,以独特方式制备了具有可控图案化功能的纤维结构,成功实现了微空间条件下的阵列区域化细胞三维培养,并进一步研究了间充质干细胞在微环境中生长、分化等生物学行为,同时也对肝癌细胞的化疗药物敏感性进行了评价。 本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微纳集成方法创建了更接近于生理条件的细胞微
-
中国高校发表Nature文章最新排名
生物通报道:近期Natureasia公布了过去一年(2011年)当中,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分布情况,从研究机构,国家和杂志各方面进行了排列。文章的数量能反映这个特定的研究机构或者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总共的文章数量,因此这一排序对于了解各国,已经各研究机构2011年所获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正确性,这一检索考虑了每个作者的附属机构,以及每个机构的作者百分比,每个作者在文章中的贡献大小没有列入考虑的范围,并且呈递地址也没有囊括进排列中。所有的文章排列分别考虑了Articles&Letters和Reviews。在这些排名中,2011年发表Nature旗下期刊文章(包括Arti
-
上海生科所Cell Res文章免疫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所钱友存课题组在新研究中证实NOD样受体分子NLRC5在对抗细胞内病原体的宿主防御中调控了MHC-Ⅰ类抗原递呈。相关研究论文“NLRC5 regulates MHC class I antigen presentation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intracellular pathogens”发表在4月10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真核生物的天然免疫系统是保护机体免受外来微生物侵害的第一道防线。天然免疫系统一方面可以通过炎症反应等机制直接清除感染,另一方面还可诱导获得性免疫
-
中科院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肯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arliest known coelacanth skull extends the range of anatomically modern coelacanths to the Early Devonian”的文章,发现了空棘鱼头颅化石,这一发现将“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型空棘鱼”记录前推了约1700万年,为研究空棘鱼类的早期快速分化以及随后的演化停滞现象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参照时间,进一步支持了肉鳍鱼类起源于中国南方古地理区域的假说。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
-
我科学家研究发现越橘提取物能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
科技日报 衣晓峰 李丽云记者4月10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获悉,由该院肿瘤外科主任刘明教授领衔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越橘提取物预防及抑制大肠癌机制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经模拟人体消化道理化环境制备而成的越橘提取物中,黄酮醇、原花青素、萜类、酚类等有效成分能显著抑制大肠癌Lovo细胞的增殖,降低其侵袭和转移能力。该成果近日获得2011年度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 越橘为一种多年生灌木,果实近圆形,蓝黑或深红色,原产于北欧和北美加拿大等地,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越橘进行引种驯化栽培。世界范围内曾将其用于糖尿病和眼部疾病的治疗药物。在我国很多古老文献中记载,越橘作为一
-
科学家设计出“靶向激活型光扳机”
用“剪刀”把分子剪开,听起来已够神奇,但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朱麟勇课题组居然还能给“剪刀”“上锁”——只有某种特殊靶向物质“开锁”后,用光照射,“剪刀”才会开剪,分子才会分离。日前,这个名为“靶向激活型光扳机”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 据朱麟勇介绍,就像扣动扳机后枪的威力才能爆发一样,在化学分子中,有一些作用类似于“扳机”的分子基团——只要照射某种光,就会激发分子基团内发生光剪切,母体分子就会分离。这些分子基团由此得名“光扳机”或“光笼”。 作为一种工具分子,光扳机近年来备受分子生物学家和材料化学家关注,已广泛应用到光激活生物信号分子或荧光、光活化DN
-
东南大学最新封面文章解析疾病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opologically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Patterns between Patients with 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and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文章,采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图论分析策略探讨脑白质结构连接网络,首次发现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CI)和恢复期老年抑郁症(
-
管轶发Nature文章:加强家鸭监控
生物通报道:在众人围观世界卫生组织WHO禁止Science和Nature杂志发表两篇关于禽流感病毒改造成果的同时,一些科学家也提出了针对即将到来的春季疫情,要加紧做好监控的准备。近期四位专家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了提高H5N1流感病毒监测方面的方法,这篇题为“H5N1: How to track a flu virus”的文章将有助于防控流感疫情。四位专家的提议分别是:管轶:监控家鸭流感疫情Richard Webby:加强对猪的监测Ilaria Capua:恢复与Arab Spring的联系Jonas Waldenström:更深入了解野生鸟类扮演的角色其中管轶教授在“M
-
哈医大JBC文章聚焦核糖体基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核移植胚胎中rDNA的活性和rRNA合成和加工的能力受到供体细胞rDNA活性状态的影响。相关研究论文“rRNA genes are not fully activated in mouse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embryos”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JBC)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哈尔滨医学大学的雷蕾教授。其多年从事从事哺乳动物胚胎工程和生殖生理学研究,主要对体细胞克隆及相关的胚胎分化发育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曾是中国首批体细胞核移植牛研究的主要完成人。迄今已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1
-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上海揭牌
3月23日,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上海举行实验室揭牌仪式,并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中科院计划财务局、上海市科委、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揭牌仪式和会议。 实验室主任朱学良研究员代表实验室报告了2011年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引进等重要进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红阳院士做了肿瘤研究进展的特邀学术报告。实验室全体学术委员对有关固定研究组和开放课题研究组的入室申请报告进行了评议,并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批准依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
-
中山医院两项科研成果转让1512万元
3月27日,中山医院与浙江中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成果转让签约仪式隆重举行。中山医院两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转让合同金额分别为1500万元和12万元。复旦大学、徐汇区卫生局等相关上级部门和中山医院对此次技术成果转让予以高度重视,复旦大学桂永浩副校长、徐汇区卫生局刘诗强局长、中山医院王玉琦院长、朱同玉副院长、复旦大学药学院朱依谆院长、复旦大学科技处孙桂芳主任、中山医院科研处姜红处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丁康生副厅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楼仁良书记、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局胡立有副局长、浙江中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郑中华董事长、郑慧科总经理等出席签约仪式。此次转让的两项将填补国内外空白的科研成果分别
-
研究破译水稻分蘖调控分子机理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消息,由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领导的课题组,通过花粉培养研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一系列水稻突变体材料,对其中一个分蘖显著增加的多分蘖突变体Tiller Enhancer(TE)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发现了调控水稻分蘖的一个新的重要分子机制。 据万建民介绍,水稻分蘖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同时分蘖也是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关于植物株型建成的一个中心议题。其基本原理是,MONOCULM 1(MOC1)编码一个植物特有的GRAS转录因子,控制分蘖芽的起始和生长等过程,是水稻分蘖的主控因子。此前,其自身的调控机理尚不清楚。 通过对TE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万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