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最新文章获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湘雅医学院与剑桥巴布拉罕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与“憎恨”相关联的功能连接网络存在消失的现象,也就是说抑郁症病人往往难以产生憎恨的情绪。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学,属于Nature出版社旗下刊物)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冯建峰教授,他曾任英国华威大学教授,入选****特聘教授,德国洪堡学者,主要研究兴趣为计算系统生物学,在神经元脉冲发放的随机性、因果关系的研究、从单个神经元到生物神经元网络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0-09

  • 遗传发育所连发三篇Plant 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The Plant Cell》是植物学领域数一数二的杂志,它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10.69,被称为植物学领域权威杂志。近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接连在这一重要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Regulates Pollen Tube Guidance in Response to Micropylar Female Signaling and Acts in Early Embryo Patterning in Arabidopsis[W][OA]植物从水生向陆生进化过程中,精细胞丧失了运动能力,需要依靠花粉管把它递送到雌配子体--胚囊中与卵子融合,完成受精。花粉管导向是一个精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0-09

  • 大连医科大学引进高端肿瘤创新团队

    9月29日上午,我校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引进肿瘤创新团队签约仪式。副省长滕卫平,省政府副秘书长马祥图,大连市副市长朱程清,省人保厅党组成员、省人才中心主任王建新,省教育厅副厅长、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曲建武,省科技厅副厅长巩黎明,省卫生厅副厅长董德刚等省、市领导以及校领导、处级干部、师生代表近400人出席了签约仪式。仪式由校党委副书记靳媛主持。 我校此次按照人才引进、合作共建等方式聘请高端的肿瘤创新团队来学校工作。创新团队共有15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2岁。团队负责人刘强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美国中华医学会杰出教授,美国医学及生物学工程院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

    时间:2011-10-09

  • 军事医学科学院60年:征服突发疫情的“防疫铁军”

         从抗美援朝到边境作战,从反恐处突到国际维和,从国内抗灾到境外救援,从“两弹一星”发射到“神舟飞船”上天,从抗击“非典”到防控“甲流”,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60年来,成为征服特种武器的“和平部队”,征服突发疫情的“防疫铁军”和保障打赢的“卫勤劲旅”。     1951年8月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在上海成立。7年后,这支由钱信忠、涂通今、潘世征、蔡翘、周金黄、柳支英、朱壬葆、陆宝麟、周廷冲、黄翠芬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学者组成的“特种部队”,奉命迁至北京,从事中国的“ABC”(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医学防护研究

    来源:中新社

    时间:2011-10-09

  • 973项目最新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Bidirectional Control of Social Hierarchy by Synaptic Efficacy in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文章,报道了通过基因水平的操作调节小鼠特定脑区的活性,从而实现对小鼠行为的调控,揭开社会等级的神经环路机制的最新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胡海岚研究员,胡海岚博士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后赴美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神经环路与行为可塑性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0-08

  • 中国著名留美女科学家最新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系列实验,揭示了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对p53蛋白水平的调控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噬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9月30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袁钧英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研究员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袁钧英教授是著名的华人科学家,与施一公,饶毅等齐名。她一直从事细胞死亡的相关研究,2005年发现了一种细胞非调亡性的程序性死亡,英文称为necroptosis,是国际权威之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0-08

  • 北大教授《The plant cell》发现新基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参与调控角质层发育过程的新基因。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学领域著名杂志《The Plant Cell》(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10.69)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顾红雅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1987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植物系统进化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得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植物表皮细胞是植物与外界环境接触并发生物质和信息交换的重要“界面”。在从水生演化为陆生的过程中,植物产生了覆盖其表面细胞的疏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0-08

  • 中科院两PI最新文章促进药物研发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传统药用植物提取物进行抗病毒活性物质筛选,发现了抑制手足口病病毒EV71的活性化合物,这为抗EV71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先导化合物。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杂志上,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中国特有植物和微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的支持。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涛研究员与昆明植物所罗晓东研究员,前者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04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新发疾病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对病毒与宿主相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0-08

  • 昆明植物所植物基因组学研究最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基因组学领域专业期刊BMC genom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Analyses of the 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gene family in poplar and grape”的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杨永平研究员与胡向阳研究员、美国东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黄锦岭教授与江苏大学的曹军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寡肽是一类由几个氨酸酸缩合成的短肽, 寡肽不仅可以作为生物体物质能量代谢所必需的碳源或氮源,它本身也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而寡肽转运体的主要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0-08

  • 浙大博导最新文章发现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浙江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基因组水平阐述了丁内酯信号分子CHB系统的众多靶基因,揭示了这一系统的调控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Appl. Environ. Microbio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浙江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李永泉教授,李永泉教授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导,浙江省微生物生化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生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代谢),以及生物制药。γ-丁内酯(GBL)是一种易潮解的无色油状液体,有较弱的特征气味并且能溶于水。丁内酯信号分子CHB调控系统是放线菌重要的调控因子,主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0-08

  • 最新Nature同期刊发两篇中国学者文章

    生物通报道  英国的Nature杂志是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其被引文量的影响因子始终高居SCI收录的同类期刊的前几名。由于Nature独特的学术地位,因此国内许多科研院所为鼓励学术人员在此刊物上发表文章,都制定了优厚的奖励措施。近年来国内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速,各大高校也相继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在最新一期出版(9月29日)Nature杂志上同期刊登了两项中国学者的最新成果。The role of Tet3 DNA dioxygenase in epigenetic reprog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30

  • 专访雷群英:肿瘤属于代谢性疾病

    生物通报道:肿瘤属于代谢性疾病?这一说法好似颇为令人费解,然而这一早在八十多年前就提出的概念已经得到了不少研究实验的证明,近期来自复旦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就针对在肿瘤细胞中特异表达的M2型丙酮酸激酶(PKM2)展开研究,为以上概念提出了新机制解释,进一步阐述了肿瘤代谢研究的分子机理。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雷群英教授,雷群英教授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加入复旦大学。目前研究方向为肿瘤代谢,Hippo-TAZ信号通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机制及其生理病理效应等。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最新成果,生物通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30

  • 中国学者发Nature子刊封面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成功地捕获了一种酸性分子伴侣蛋白在酸胁迫下的“客户蛋白”,并依此阐释了大肠杆菌抵御胃酸的机理。这项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昌增益教授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鹏研究员,其中昌增益教授是我国科技部“蛋白质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其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对胁迫条件下生物分子的行为和命运,蛋白质同源寡聚化的生物学意义、机制及进化,以及衰老和休眠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作为哺乳动物体内酸性最强的器官,胃所含的强酸性胃液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30

  • 李传友《The Plant Cell》调控机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院在茉莉酸调控根尖干细胞维持和根生长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1年9月2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植物学领域著名杂志《The Plant Cell》(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10.69)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传友研究员,博士研究生陈谦和副研究员孙加强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资助。茉莉酸作为一种与抗逆性密切相关的植物激素,主要调控植物对昆虫侵害、病原菌侵染和机械伤害的抗性反应,同时也参与调控根系生长、配子发育及成熟衰老等发育过程。早在二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30

  • 基因组测序癌症领域屡获进展,为临床应用奠定科研基础

    目前,癌症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为22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60万,《2010年癌症报告》预测,从2008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将从每年的1240万增至2640万。由于对癌症发生的原因知之甚少,因此绝大多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有效的方法,这也成为制约癌症治疗研究的瓶颈。癌症是最常见的基因疾病,所有癌症的发生,都源自DNA序列的异常,因此尽管不同癌症有不同的诱因和症状,但都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得到解释。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肿瘤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从基因水平阐明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寻找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关键基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1-09-30

  • 中国科学家:辐射有助于髋关节置换

    中国研究人员在本期《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发表文章称,γ辐射可以使塑料制假体关节变得坚韧结实,使之足可持续使用多年。全关节置换,例如髋膝关节置换,通常采用不锈钢、钛合金或陶瓷来置换受损或患病的骨关节。不粘聚合物或尼龙通常用作假体关节涂层,模拟软骨。然而,这些材料都不甚理想,因为人在活动关节时,它们会在人体内产生残骸,引起红肿、疼痛和其它问题。如今,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薛茂权已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聚醚醚酮这两种试验材料中添加陶瓷颗粒和纤维后用作假体关节涂层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还是聚醚醚酮,都不适合用作假体软骨材料,因为人在日常活动髋或膝关节时会对它们产生压力,

    来源:EurekAlert!

    时间:2011-09-30

  • 西安交大学者最新文章:补充鱼油对孕妇有益?

    生物通报道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研究证实在怀孕期间补充DHA能够有效提高胎儿大脑海马中线粒体的活性,消除产前应激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最终有效提高后代学习与记忆能力。该项研究论文于9月11日在线发表在自由基生物医学领域的权威期刊《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上(影响因子8.2)。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刘健康教授,其长期从事营养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在分子细胞生物学水平上的调控研究,重点研究自由基生物学与线粒体代谢机制,在生物学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包括PNAS,FASEB J, JBC, Diabe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9

  •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新成果登封面文章

    生物通报道:Schindilactone A及其家族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还有抗肿瘤和抗-HIV等生物活性,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近期来自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历时7年半,终于完成了Schindilactone A这一天然产物分子的全合成,这是该家族天然产物的世界首例全合成,相关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学,兼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杨震教授,杨震教授2001年入选****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有机金属催化反应和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研究。 Schindilactone A是孙汉董院士从中国云南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9

  • 中国学者Science等多篇文章:破解不育之谜

    生物通报道  男性不育症是一种男性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10%左右。精子缺失或形状、质量问题是目前临床上确诊男性不育症最常见的原因。然而长期以来让科学家们疑惑是部分的男性不育症患者似乎并不存在精子的质量和数量问题。近期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在不育症的病因机制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两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Science及子刊上。Human Sperm Binding Is Mediated by the Sialyl-Lewisx Oligosaccharide on the Zona Pellucida.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院、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人类卵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9

  • 复旦教授2011年发多篇文章解析肿瘤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雷群英教授早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后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及分别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北卡大学Chapel Hill分校开展短期交流合作研究,2006年加入复旦大学。目前研究方向为肿瘤代谢,Hippo-TAZ信号通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机制及其生理病理效应等。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发表文章,获多方面的新成果。PP1 Cooperates with ASPP2 to dephosphorylate and activate TAZ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异柠檬酸脱氢酶的基因突变产物诱发白血病和神经胶质瘤的作用机制。这一突破不仅揭示了人体代谢物的致癌之谜,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9


页次:1571/2138  共42754篇文章  
分页:[<<][1571][1572][1573][1574][1575][1576][1577][1578][1579][158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