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研究人员成功地培育出"抗癌鼠"
[AD340X300]美国研究人员成功地培育出了大批“抗癌鼠”,它们有的能完全抵御注入体内的肿瘤细胞,有的具备让已形成的肿瘤自行消退的能力。这一成果有望帮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理解人体癌症的产生机制。 韦克福里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介绍说,他们在利用一种恶性肿瘤细胞进行研究时偶然发现,虽然几乎所有种类的实验鼠注入该细胞后都会患上癌症,但一只雄鼠却与众不同,反复注射肿瘤细胞它都安然无恙。研究人员随后用这只鼠繁殖出了约700只具有抗癌能力的后代。研究中发现,肿瘤细胞的注入对“抗癌鼠”体内白细胞能产生激发作用,促使白细胞大规模攻击并摧
-
科学家分离出使干细胞大量增殖的蛋白(图)
[生物通讯]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科学家终于纯化出一个在从胚胎发育到癌症等多部细胞“戏剧”中担当主角的蛋白。这个名为Wnt的蛋白,竟然还有更大的威力:它诱使血液细胞快速分化。这一发现燃起了Wnt蛋白可使干细胞实验容易进行的希望。而且,有一天Wnt蛋白还可用于疾病的治疗。这项研究成果来自斯坦福大学两个实验室的合作。这两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看似全然不同。一个实验室中,干细胞研究先锋Irving Weissman、Tannishtha Reya和他们的同事正在为让干细胞在培养皿中大量增殖而不是分化为不同组织类型而努力。培养出大量未分化的干细胞对于了解如何引导细胞的发育至为重要。旁边的另一个实验室中,
-
世界医学专家告诫:“非典”危害不应被夸大
[AD340X300]中新网4月28日电 据国际在线报道:世界各国医学专家近两天发布的报告称,非典型肺炎相关研究正在取得进展,使人们对依靠科学抗击“非典”增加了希望。同时,医学专家还告诫说,虽然抗“非典”特效药和疫苗的问世还有待时日,但这种传染病的危害不应被夸大。以发明抗艾滋病“鸡尾酒”疗法而著称的美籍华裔医学家何大一教授26日说,鉴于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将以较快的速度研究治疗“非典”的方法。何大一教授本人已同意投入治疗“非典”的研究,并表示“非典”治疗要比艾滋病相对容易,因此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某种疗法。他还表示支持中国政府以公开、坦诚的方式对待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世界卫生组织高级官员马克
-
“非典”国际会议本周在多伦多举行
[AD340X300][生物通讯]亚洲以外的非典流行中心--加拿大,本周将在多伦多召开一次关于SARS的国际会议。卫生官员称,机场已加强检查,避免病毒传播。这个为期两天的会议将在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的旅游警告中建议远离的城市之一举行。加拿大邀请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泛美卫生组织和东南亚国家联合会的官员,以及来自中国、英国和墨西哥的专家讨论SARS的应对措施。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331人死于SARS,其中加拿大21人。“这将是在北美举行的第一次讨论SARS传播的会议。”加拿大卫生部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上周末,遭受SARS袭击的亚洲各国的卫生部长在马
-
权威论坛:从环境基因破译“非典”
[AD340X300]在谈“非”色变的季节,人类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像“非典”、癌症、艾滋病这样的恶疾,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个死疙瘩。为了解开这些死疙瘩,科学家们开展了一项“环境基因组计划”,并在识别人类哪些基因能增加对环境相关疾病的个体易感性方面,取得了关键性进步。 据环境新闻网(ENS)最新报道,“环境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人员已完成了计划的第一阶段工作,对200 个具有环境响应性的基因进行了排序和编目,识别出与血管、白血病及其它疾病相关的基因。据率先开展该“计划”的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协会(NIEH)会长凯利斯·奥登博士介
-
基因疗法预防阳痿
[AD340X300][生物通讯]在寻找预防经历前列腺癌外科手术的男性发生阳痿的方法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大鼠实验中发现,基因疗法能够帮助修复与勃起有关的关键神经。这些神经在前列腺癌外科手术中常常受损。许多进行前列腺切除手术的男性都会发生阳痿,即使一部分人接受减少神经损伤的所谓神经束保留手术也会导致性功能障碍,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泌尿学教授Michael B. Chancellor博士说。这篇新研究带来的希望是医生们有一天或许可以在进行前列腺切除手术的同时引入基因疗法来最小化神经损伤,保留病人的勃起能力。这篇新研究是在日前于芝加哥举行的全美泌尿学协会会议上公布的。Chancellor和他的同事
-
“垃圾DNA”能影响疾病严重程度
[AD340X300]体内非编码DNA虽然占人体基因组的95%,但它却不像编码基因那样控制产生特定的蛋白质,所以曾经被称为“垃圾DNA”。英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这些貌似无用的DNA对某些疾病的严重程度却有着很大影响。 这一成果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临床科学中心取得的,它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有些“垃圾DNA”包含着重复许多次的DNA序列。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这种重复的DNA能够激发某种反应,最终阻止特定的基因被打开,干预细胞的“基因沉默”机制,进而影响到疾病。 人体细胞分裂增殖的过程中,所有遗传信息都被复制并传给下一代细胞。不同的细胞拥有不同的功能,例如肌肉细胞与
-
一个导致聋盲的基因突变
[AD340X300][生物通讯]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使人失明、失聪的基因突变。这个突变的发现将有助于对患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并为研究这种遗传病的起源提供新线索。1型尤塞氏综合症(Usher syndrome)是导致聋盲的最常见病因,美国16,000名聋盲患者中,约有一半是由1型尤塞氏综合症引起的。新生儿先天严重失聪,10岁时视力开始出现问题,之后在成年初完全失明。只有同一基因的两个拷贝都发生突变的人才会患上这种无法治愈的疾病。而只携带一拷贝突变的人是健康正常的,但可将疾病传递给下一代。研究人员知道几个基因中有6个非常罕见的突变会引起1型尤塞氏综合症,但他们还没有找到导致该病的所有突变。现在
-
巴西培育出人体活性皮肤
[AD340X300]圣保罗4月26日电 巴西科学家在实验室成功培育出一种用于治疗烧伤的人体活性皮肤。 这种活性皮肤是巴西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人体细胞培育而成的。它不仅能刺激细胞快速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痛苦,还能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巴西生物技术研究所主任、整形外科专家阿兰布尔透露,这种人体活性皮肤对于治疗二度表皮和深度烧伤及一些三度烧伤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对静脉曲张综合症引起的慢性溃疡和脚部伤口的愈合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它还可以大大提高烧伤患者伤口的愈合速度。 &nb
-
动物试验证实糖尿病可以治愈
[AD340X300]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习惯相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旦病魔缠身很难根治。日本横滨市立大学谷口英树教授和铃木淳史研究员最近通过老鼠实验证实,糖尿病可以治愈,这对众多患者来说是个福音。 谷口教授等发现人的胰脏可以分泌一种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物质“GLP1”,该物质能促进调节血糖的胰岛素的分泌。于是,谷口等人将这种物质注入到怀孕的老鼠体内,结果发现在老鼠及其胎儿的肠内出现了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接着,研究人员又进行了治疗老鼠糖尿病的实验,给老鼠的肠细胞施以“GLP1”并进行培养,然后植入患有糖尿病的老鼠肠内,两个月以后,患病老鼠的血糖值恢复正常。而没有接受治疗的老鼠由于血糖值未得到控制,
-
新发现一个皮肤癌基因
[AD340X300][生物通讯]Rutgers大学的副教授Suzie Chen 发现了一个导致黑素瘤--一种侵润性恶性皮肤癌的基因。这项研究是Chen 和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院的同事们共同完成的,有关结果先期发表在4月21日期《自然遗传学》的网络版上,随后将正式在印刷版上发表。黑素瘤可能出现于皮肤不见阳光的部分,然后扩散到其它部位,产生致命作用。这种皮肤癌对一般的化学疗法无反应。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的报道,过去20年间全美的黑素瘤发病率翻了一番。Chen自1995年来到Rutgers大学起就开始跟踪这个基因。她的研究是在Rutgers大学Ernest Mario药理学院的Susan Le
-
毒病专家讲述追缉非典元凶经历 介绍疫苗研制前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副所长毕胜利 2003年的春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副所长毕胜利的生活同样因“非典”而改变。4月10日晚上11时30分,毕胜利和另外3位专家在“非典”病毒追踪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断定冠状病毒为非典型肺炎的元凶,这一研究成果比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早6天。 4月22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病毒病研究所的试验室里,毕胜利研究员向记者讲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追缉“非典”病毒的经历。 全力缉拿非典元凶 4月21日,记者电话联系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希望能够采访到该所副所[AD340X300]长毕胜
-
研究证实营养不良会导致婴儿早产
[AD340X300][生物通讯]早产儿容易产生许多健康问题,但超过一半的早产案例,医生们都不知道起因。现在,一项对羊的研究表明,怀孕前后一个较短时间的轻度营养不良会诱发胎儿内早期的激素水平激增,导致婴儿早产。研究人员早就怀疑母亲的营养在妊娠长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要证明这个联系十分困难,这部分是因为营养不良往往与多个复杂因素如感染和压力等相伴而来。为避免复杂化,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Frank Bloomfield和他的同事将研究目标转向了羊。研究人员在10只母羊交配60天前开始限制她们的饮食,一直持续30天。结果她们的体重降低了15%,Bloomfield说这对于羊而言,只是中度的体重下降。被剥
-
钩端螺旋体病有“克星” 《自然》公布最新研究成果
[AD340X300]钩端螺旋体病为何会导致患者肺部大出血?我国科学家领衔、法、美科学家参与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一举擒获“元凶”基因,为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昨天在英国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公布了三国科学家对该病的致病菌——问号钩端螺旋体进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研究成果。有关专家评论:这是我国传染病研究的重大成果。 “钩端螺旋体是个古老的微生物,如果把生命的进化比喻为一棵树,人类在树的最高端,钩端螺旋体则靠近树根。”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副教授任双喜介绍说,在高倍显微镜下,问号钩端螺旋体菌身材细长,呈螺旋形,尾处有弯钩,像个问号。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之所以进入三国科
-
研究发现“造血”所必需的基因
[AD340X300][生物通讯]科学家识别出一个在血液和免疫系统的干细胞生长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基因,这个基因对某些癌症如白血病等可能也有一定影响。根据两项发表在《自然》杂志网络版上的新研究,这个被命名为Bmi-1的基因,是血液干细胞--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发生癌变的--更新所必需的。这个基因的发现为寻找遏制免疫系统癌症如白血病等的方法提供了新线索。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经遗传改造后不含Bmi-1基因的小鼠的血液干细胞的行为。这些小鼠出生时含有许多造血干细胞,但几个月内它们的造血干细胞就消失了。正常情况下,干细胞分裂时会再生,研究的作者之一、密歇根大学医学和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教授Michael
-
成体干细胞能分化为所有类型的脑细胞
[AD340X300][生物通讯]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提出证据证明成体骨髓干细胞导入小鼠胚泡后能够分化为大脑中所有的主要细胞类型。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4月25日期的《细胞移植》(Cell Transplantation)上。这些称为多能成体祖细胞的成体干细胞的分化潜力是2002年6月期《自然》杂志报道的主题。这篇最新的研究特别研究了多能成体祖细胞分化为大脑中各种细胞类型的能力。研究人员将成体干细胞导入小鼠胚泡,胚泡是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结果出生的是一个嵌合体小鼠--即同时存在宿主小鼠细胞合移植干细胞发育而来的细胞的小鼠,小鼠大脑内,移植干细胞分化为传导电脉冲的神经细胞、为神经细胞提供支持的
-
今天: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
[生物通讯]5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三篇有关DNA分子结构的论文。第一篇是沃森和克里克的《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在这不到两页的短文中,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另外两篇则是威尔金斯、斯托克斯和威尔逊合写的《脱氧戊糖核酸的分子结构》以及弗兰克林和她的学生戈斯林署名的《胸腺核酸钠的分子构象》,各自发表了DNA螺旋结构的X光衍射照片及数据分析,从而正式宣布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揭开生命科学的新篇章。九年后,沃森和克里克以及威尔金斯因对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沃森
-
DNA50年人物志:早凋的“科学玫瑰”
[AD340X300]社记者颜亮 许多人知道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知道获得诺贝尔奖的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但另一位同样功不可没的女科学家、“科学玫瑰”富兰克林则被不少人遗忘了。50年前,她率先拍摄到DNA晶体照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清晰地展示出来。但“科学玫瑰”没等到分享荣耀,在研究成果被承认之前就已凋谢。 富兰克林1920年出生在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里,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物理化学专业。二次世界大战后,她加入巴黎的一家实验中心,开始研究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很快就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后来,她回到伦敦国王学院的X射线晶体衍射实验室。 在这里,她认识了研究伙伴威尔金斯,并和威尔金
-
日本发现55年来的首个新维生素
[AD340X300][生物通讯]日本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维生素。这种维生素在小鼠育性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认为它在人体内可能也有着类似的功能。Takafumi Kato 领导的研究小组证实,1979年发现的一种物质--PQQ(pyrroloquinoline quinone)可以归为维生素。这个位于东京的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声称,缺乏PQQ的小鼠生育力下降,皮毛变得粗糙。对小鼠有重要影响的维生素通常也已同样的方式影响人类,Kato说。“生育力下降的背后有许多可能的因素。”Kato 说。“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查明这些小鼠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这种维生素对人有何影响。PQQ是自1948年来发现的第
-
生命科学新的里程碑: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前前后后
[AD340X300]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生命现象,历来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在探索生物之谜的历史长河中,一批批生物学家为之奋斗、献身,以卓越的贡献扬起生物学“长风破浪”的航帆。今天,当我们翻开群星璀璨的生物学史册时,不能不对J·沃森(JinWatson)、F·克里克(FrancisCrick)的杰出贡献,予以格外关注。50年前,正是这两位科学巨匠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惊世发现,揭开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篇章。如果说十九世纪达尔文进化论在揭示生物进化发展规律、推动生物学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那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则是开启生命科学新阶段的又一座里程碑。由此,人类开始进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