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称海洋酸化日益严重 威胁海洋食物供应
由于酸性物质对海洋生物的严重影响,海洋中的珊瑚礁很可能会受到破坏。这种带有蓝色条纹的海洋鳊鱼学名叫帆鳍笛鲷,栖息在西太平洋的环礁湖和外堡礁里。照片拍摄于摩纳哥海洋博物馆。据国际原子能组织网站近日报道,国际原子能组织近日向政策制定者建议,应更好地保护沿海自然系统,例如红树林沼泽和海草场,这将有助于减弱日益严重的海洋酸化对渔场和水产业的影响。国际原子能组织和摩纳哥科学中心于11月中旬在摩纳哥举办了一次题为“在海洋酸化的影响与经济价值之间架一座桥梁”的研讨会,这个建议就是研讨会的成果之一。现在,全球每年排放二氧化碳有25%都由海洋吸收,碳酸的形式溶解在海水里,当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就会出现海
-
神奇斑马鱼 与人“最相似”
广州日报讯 (记者李立志 摄影报道)昨日,记者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斑马鱼实验室,巨大的鱼房里摆满了长长的培养架,不同年龄阶段的鱼都生活在这里,大的不过三四厘米,小的肉眼看上去只是一个“小黑点”,足有好几万条。斑马鱼看上去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与人类最“相似”的生物之一,它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87%,这意味着在斑马鱼身上做实验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适用于人,让它为人类试药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小小斑马鱼现在是实验动物界的“大红人”,大有超越“小白鼠”之势,每条斑马鱼每周可产数百枚卵,能很容易得到大量的实验动物,而且生长迅速,便于活体观测。此外,斑马鱼除了试药外,还能担当第一个吃“毒药的
-
日本开发可批量生产“除铯布” 可去除放射污染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12月5日报道,日本“3·11大地震”中,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令不少日本人了解到核污染物中可怕的放射性元素 ——铯,日本民众可谓谈“铯”色变。日本东京大学最近开发出了一种“除铯布”,能有效吸附这种放射性污染物质。据日本《朝日新闻》消息,由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与无纺布制造厂家“小津产业”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成功研发出一种能有效吸附放射性铯的布,并可实现大批量生产。除河流、水池里的水之外,受污染土壤中的水分里所含的铯也可被这种布吸附,从而实现除污。新产品中,有效除铯的成分为“普鲁士蓝”人造染色剂。研发小组将无纺布与“普鲁士蓝”直接合成,生产出的“除铯布”价格约为每平方米1000日元。
-
红树林湿地减缓气候变暖进程
近年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利用国际援助、国债项目等资金进行恢复造林,红树林面积从1985年的5800公顷增加到目前的7000多公顷。自然保护区高桥核心区生态定位站实测数据显示,900公顷红树林每年可吸收23100吨二氧化碳,固定碳627吨,释放氧气1.35—2.7亿微摩尔/秒。”11月25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考察团走进广东湛江,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陈粤超如是介绍红树林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全球的盐沼、红树林和海草床每年可固定的碳,足以抵消全球因使用交通工具释放碳总量的1/3左右。 &n
-
大熊猫到底起源于哪里
国宝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其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最近,一则有关西班牙科学家发现最古老大熊猫化石的新闻引起人们关注,有关大熊猫到底起源于哪里的问题遂成为焦点话题。西班牙古生物学家命名克氏熊猫本次考古挖掘的负责人、西班牙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胡安·阿贝拉博士的考古队前不久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发现了一些1160万年前的原始熊类的牙齿和上颚化石。他们近期深入研究了这两副化石并将其与许多其他物种相对比,得出了一系列结论。他们惊奇地发现,这可能是一个新类属。他们为这个新物种取名为“Kretzoiarctos beatrix”(以下简称克氏熊猫)。胡安·阿贝拉说:“化石的牙
-
多项信号显示南极环境堪忧 折射全球气候危机
南极的命运,并非只是像大冰块在太阳下融化而膨胀放大那么简单。所有的信号都显示南极未来堪忧。南极出现空巢在詹妮弗·布鲁姆看来,Torgersen岛上的空巢是厄运的征兆。Torgersen岛是南极半岛上阿德利企鹅最大的栖息地之一。但是目前阿德利企鹅正在快速减少,只有不到2000对可以配对繁衍,是20世纪70年代数量的1/4。布鲁姆是美国蒙塔纳州一个非营利组织——极地海洋研究中心——的鸟类学者。“我们每年都会发现很多新的空巢。”她说,“这种持续的变化是惊人的。”周围岛屿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布鲁姆和同事们将其归咎于气候变化。在南极半岛,年平均气温是-3℃,比50年前高2℃。这50年里,冬季的气温上升了6
-
海冰消融将致大气中甲烷浓度增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和谢周清教授等,首次对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发现该海域储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对甲烷的区域循环具有双重作用:阻碍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时海冰表面或内部存在消耗大气甲烷的过程。这一结果为科学评估北冰洋海域对温室气体甲烷的贡献提供了依据。11月22日,国际大气环境领域著名期刊英国《大气环境》在线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甲烷是一种对气候有显著变暖效应的温室气体,其增温潜力值是二氧化碳的25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甲烷是一种浓度恒定的自然大气成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发现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对流层中甲烷含量在增加,目前的含量是工业革命前的两
-
美国一雄鹿烟瘾大发抢夺香烟大嚼
据外媒报道,近日,美国一只雄鹿因为有烟瘾,竟然向两名男子发起攻击,并把其中一名男子的香烟抢走大嚼。据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州两名男子科尔和约瑟夫在前院发现一只年轻的雄鹿。他们觉得这只雄鹿十分友好,于是走上前去,试图与鹿亲近。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只鹿竟然向他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两人马上跑到旁边的一辆小卡车中试图躲过一劫,但雄鹿的攻击仍然没有停止。这只鹿上身钻进车中,把蹄子放在座椅上,并在找到其中一名男子的香烟后开始大嚼烟草。无奈之下,两名男子只能报警求助。最终,在5个人和一把电击枪的帮助下,这只有烟瘾的鹿才最终被制服。
-
世卫组织称福岛核事故导致癌症增加可能性较低
中新网11月26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26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周边居民健康影响的报告草案指出,虽然有数据显示福岛县浪江町和饭馆村的婴儿将来患癌症、白血病的危险性将上升,但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包括大人小孩在内的实际发病人数显著增加的可能性较低。草案假定附近居民在事故后的四个月内继续在当地居住,只食用当地产食品,以此为基础推算出受辐射量。但由于几乎所有居民都选择了疏散,有人指出草案中的辐射量被高估。一位专家就此表示,“应当理解为该草案对将来的危险性做了适当高估”。世卫组织则认为“必须避免低估”,说明称报告是考虑了多种不利条件叠加的情况,实际的发病人数会更少,但这种危险性评估“
-
英国长寿乌龟已130岁 曾躲过二战炮弹轰炸
中新网11月26日电 据外媒报道,日前,英国一只乌龟刚刚度过自己的130岁生日,这只长寿的乌龟曾经历经二战炮火,也曾经历多位主人,更为神奇的是,这只乌龟在96岁时才被兽医发现它真正的性别。据报道,这只乌龟名叫“托马斯”,出生于1882年,如今已是130岁高龄。二战时,“托马斯”的住所曾经被纳粹的炮弹炸成废墟,人们把“托马斯”从废墟中救了出来。此前,人们一直以为“托马斯”是雄性,但在1978年,人们才发现这是一只雌龟。长寿的“托马斯”曾经历过多位主人。如今,“托马斯”由54岁的盖勒兹夫人照料。盖勒兹夫人说,“托马斯”最爱的食物是香蕉,虽然年事已高,但“托马斯”仍然动作敏捷,十分活跃。
-
澳华丽细尾鹩莺:用密码保护巢穴的鸟类
大多数父母都有安全意识,然而澳大利亚的华丽细尾鹩莺(M alurus cyaneus)却把这种警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它们别无选择:细尾鹩莺妈妈的巢穴常常会遭到狭嘴金鹃(又名霍氏金鹃)的“劫持”。金鹃蛋外表与鹩莺蛋颇为相似,但孵化得更早一些,此时新出生的金鹃幼雏便会驱逐鸟巢中的鹩莺蛋。如果鹩莺妈妈没有意识到巢中来了入侵者,它就会耗费宝贵的时间和食物把金鹃幼雏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抚养。但是狭嘴金鹃只能在60%的时候得逞。在其余40%的情况下,鹩莺会在几天之内察觉金鹃的存在,随后将它遗弃,并开始构筑新的鸟巢。这是因为当鹩莺幼雏还在蛋里的时候,鹩莺妈妈就向它们传授一种密码。在幼雏孵化出来后,如果它们不能说
-
福岛野猪泛滥成灾体内含放射物质 抓猪可获奖金
中新网11月19日电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发生,不仅令众多福岛县居民流离失所,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目前,福岛县已经变成了野猪的“乐园”。而这些急速增多的福岛县野猪体内,都含有高放射性物质铯(Cs),因此抓捕后也不能作为食用肉类出售,令日本束手无策。据日本时事通讯社消息,由于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发生,福岛县内大部分居民被迫集体避难。而在人迹罕见的核事故灾区,野猪繁殖过盛,导致年间农作物损失上亿日元。由于日本人口全体进入“老龄化”,所以福岛县被登记在册的职业猎师人数平均每年减少200人左右。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发生,更是导致该县的职业猎师仅一年
-
世界最大东北虎人工繁育基地今年新增虎宝宝91只
新华网哈尔滨11月19日电(记者熊琳)世界最大东北虎人工繁育基地黑龙江东北虎林园19日宣布,2012年东北虎繁育计划已经基本完成,全年新增东北虎宝宝91只,其中将有20只优秀虎宝宝入选国家级种源梯队,目前虎林园共有东北虎1067只。进入11月下旬,北国冰城哈尔滨白天最高气温已经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但虎林园里的老虎们却神采奕奕,或三五成群享受冬日暖阳,或在雪地里嬉戏玩耍,偶尔还给游客摆几个帅气造型。“2012年成活幼子数量为91只。”黑龙江东北虎林园总工程师刘丹介绍说,按照“精生精育”繁育计划,近年来东北虎林园严格控制种群发展规模。截至目前,园区内成年及幼体东北虎总数为1067只。每年新增幼虎中
-
自动恒湿种菜盆:“把菜园子带回家”
新华网深圳11月19日电(记者欧甸丘)巴掌大的阳台怎够拿来种菜?经常出差,没法天天给盆栽浇水怎么办?在深圳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上,一家企业发明的自动恒湿种菜盆解决了这个问题,“把阳台布置成‘开心农场’,把菜园子搬回家不再是问题。”在高交会的农业展览区,一家名叫深圳市农科植物克隆种苗有限公司的小企业用盆栽蔬菜,把站台布置成了一个简易的“小菜园”,有韭菜、生菜、紫贝、空心菜等,其中一盆中,十多棵生菜已经进入收获期。该企业市场部副部长华春雷说,种这些菜不用天天浇水,奥秘在于种菜的盆,名叫“自动恒湿种菜盆”。长不过1米,宽和高不过40厘米的盆,外表上和普通花盆几乎
-
亚洲农民无法使用抗虫水稻
一位著名水稻科学家说,中国和东南亚的稻农忽视了采用新型抗虫害水稻栽培种,选择严重依赖于使用杀虫剂对抗害虫。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资深科学家K. L. Heong告诉本网站说,这已经导致了水稻害虫和疾病的暴发,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农民,主要是中国、印尼和泰国的农民。Heong是在上个月(10月17-18日)在越南胡志明市举行的农业风险管理发展论坛(FARMD)上做报告之后发表了上述言论。这些害虫之中最严重的是布朗稻飞虱,这是一种直接以水稻植株为食以及传播能破坏这种植物的病毒的昆虫,它能够破坏水稻发育的各个阶段。Heong说,农民可能轻易地失去全部收成。根据他的估计,在过去8个收获季
-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社会投入
本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11次缔约方大会(COP 11)是对国际社会兑现两年前在日本名古屋做出的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承诺的能力的一个现实的检查。在名古屋的里程碑式的会议上,各国达成了2010-2020年的20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称为爱知目标,这是以名古屋所在县的名字命名的),并且勾画出了一个关于获取和利益共享的协议,从而确保地方社会从政府或企业利用它们的资源得到的利益中获益。但是名古屋有一个尚未完成的第三项议程,由海德拉巴继承了下来——这就是动员财政资源从而实现爱知目标。印度也尽力去利用此次会议把重点放在生物多样性和生计之间的联系上。更广泛的理解与过去几年的气候变化
-
长江江豚种群规模减小 世界残存或不到千头
2002年,全世界人工饲养最成功的白鳍豚“淇淇”在武汉病逝,引发了人们对长江生态的担忧。10年之后,随着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世界罕有的淡水鲸类长江江豚再度遭遇“功能性灭绝”的威胁。种群规模日渐减小被誉为“长江精灵”的水中国宝长江江豚,与白鳍豚同属用肺呼吸的哺乳类动物,是世界罕有的淡水鲸类,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长江边居民大多有这样的记忆:头部钝圆、体形流畅,嘴部线条呈现一种憨态可掬“微笑”的江猪(百姓对江豚的俗称)在江水中翻腾、跳跃。然而,近20年来,记忆中的镜头逐渐模糊,人们越来越难看到它的身影。11月11日,由农业部、中科院水生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共同组成的“20
-
我国野生东北虎数量仅存约20只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日前,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现存野生东北虎数量调查,中国境内尚存野生东北虎数量仅约20只。东北虎作为世界十大濒危野生动物之一,目前世界上仅存不到500只,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的森林中,中国的野生东北虎主要是栖息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区。据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东北虎问题研究专家介绍,2006-2007年野生东北虎数量的调查显示,黑龙江存在的野生东北虎数量约为12只,吉林是8-10只左右,通过近年来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一些民间组织参与对东北虎的保护,对恢复东北虎野外生存环境还有东北虎数量的增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黑龙江曾先后发现过死亡的野生东北虎尸体,所以
-
全球变暖对水生动物体型影响大于陆地动物
新华社华盛顿11月5日电 英国玛丽女王学院、伦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5日报告说,全球变暖对不同物种体型的影响也不一样,其中对水生动物的影响远大于陆地动物。 研究人员研究了169种陆地、淡水和海洋动物在气温升高时的反应。他们发现,在环境温度升高到尚不至于导致严重损害的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成年水生动物的体型缩小约5%,而成年陆地动物体型仅缩小约0.5%。 研究人员推测,气温升高对水生动物体型影响更大的最可能原因是,气温升高增加动物器官对氧气的需求量,但水中的氧气比大气中的氧气少得多,因此,水生
-
城市规划合理可预防糖尿病
本报讯 (记者许琦敏)昨天,在上海市科学学所与《世界科学》杂志社主办的首期“科学文化沙龙”上,著名内分泌科专家、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提出,我国做新城规划应多考虑居住、工作一体化,使更多市民能够步行上下班,这或许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宁光介绍,合理的城市规划会有助于人们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工作地点离家远,很多人会选择乘坐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代步。如果家与工作地点比较近,更多人则可能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运动日积月累,就会使身体更健康,远离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因此,在城市规划时应统筹考虑使居住地与工作地的距离恰当,宁光强调,如果我们的城市规划合理,就能减少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