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超级细菌解救环境灾难

    2010年4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引发了环境灾难,肇事方英国石油公司投入巨资,想尽各种办法清除油污。据称,目前墨西哥湾已有近80%的漏油被清理干净。不过,这份胜利背后有一种神奇的“吃油细菌”的功劳。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日前载文称,科学家们最近在墨西哥湾找到了几种细菌,它们能清理从气态碳氢化合物到液态油污在内的一系列污染物。  细菌与原油的立体战争    治理原油泄漏是个令人头痛的复杂工程,泄漏产生两大类污染:油污和气态碳氢化合物。前者能像“魔毯”一样铺满大片海面,甚至沿河流上溯,冲击河流三角洲以至内陆,威胁海鸟、鱼类、海藻等各种海洋生物的生存;后者虽然相对低调,但也不

    来源:青年参考

    时间:2011-01-31

  • 全球多个国家动物大规模死亡 死因仍存争议

     全球多个国家出现大规模动物死亡事件,死因众说纷纭。是通信发达的时代让小概率事件变成了“高频现象”,还是所谓“离奇”背后真的存在某种必然联系?又或者——我们离2012年更近了?  记者/邵乐韵  2011年刚开头,人们就有些惴惴不安:全球多个国家出现大规模动物死亡事件,死因众说纷纭,一时真假难辨。是通信发达的时代让小概率事件变成了“高频现象”,还是所谓“离奇”背后真的存在某种必然联系?又或者——我们离2012年更近了?  死亡地图  新年的第一天,美国阿肯色州毕比小镇的居民是在清理小鸟的尸体中度过的。街道上,屋顶上,庭院里,满是黑色飞鸟的尸体,有的掉下来还砸到了行人。据当地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称,

    来源:新民周刊

    时间:2011-01-24

  • 中国启动应对水母暴发研究计划

    针对全球性水母暴发对渔业和旅游业的影响日益显现,中国于1月15日在青岛启动“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效应”计划。 据介绍,这个计划是中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之一,将致力于查明中国近海环境近海灾害水母的生物学特征、生长模式与生态适应策略,揭示导致灾害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与调控机制、水母暴发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与机理,预测水母持续暴发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作用,提出应对水母灾害的相关对策。 课题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介绍说,计划将以中国东海和黄海水母灾害高发区为主要研究区,采用实验生态学、受控生态实验、自然海域围隔对比实验和野外现场调查相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1-01-19

  • 对付全球变暖,请吃虫子

    Daniel Strain    忘掉吃本地食品或有机食品吧,绿色用餐的新方式或许是吃恶心的食品。肉类消费提出了一个巨大的环境问题:牛和猪都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但它们也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重要来源——它们会打嗝,并以嗯,其他方式排出这些气体。减少此类排放而同时又保持营养饮食的一种方法或许便是让人们吃更多的蟋蟀汉堡和粉虫馅饼。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显示,与比它们更牛的对手相比,许多昆虫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更快地增加体重,但却只排出较少的温室气体。棘手的问题是让它们在菜单上显得好看一些。 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才能将玉米种子转变成一道牛排晚餐。灌溉农田,向一座饲养场搬运饲料,

    来源:《科学此刻》

    时间:2011-01-17

  • 营养问题应当被农业优先考虑

    发展经济学家Lawrence Haddad认为,提高营养含量能够并且应当成为农业的核心目标。 农业可以而且应该加速营养的改善。尽管我们知道农业与饮食之间的联系,我们并没有用尽它们的全部潜力。而且即便我们开始这样做,我们仍然将需要减少营养不良的新方法。 除了食物和收入,人们的营养状态取决于几个因素,例如卫生保健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农业之外的其他部门,如社会保障,也提供食物。因此营养不仅取决于,甚至并不主要取决于农业。 但是营养应该主要由农业推动——否则农业有什么用?我们需要从认为改善营养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额外目标的时代前进到它是一个存在的理由的时代。 改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10-12-31

  • 专家解析寒潮频频来袭 “千年极寒”只是臆测

     22日,中央气象台继续鸣响寒潮蓝色预警,南方将遭遇今冬第二场大范围雨雪天气。前不久,已有两次强冷空气活动侵袭江南、华南,欧洲也出现了罕见的寒潮暴雪天气。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何频繁遭受寒流袭击?本报记者专访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  大气环流形势与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期间不同  12月10日—16日,从黑龙江、内蒙古中东部到广东、广西,出现了罕见的初冬寒潮过程;受寒潮天气影响,广东出现了35年来历史同期的最低气温。  总体上看,今年我国入冬时间偏晚,但冷空气来势汹汹,进入12月后,已出现两次全国性强冷空气活动。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指出,12月上中旬,英国、德国、丹麦、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10-12-24

  • 山东研发出新型地膜有望破解农田“白色污染”

          山东鑫鑫大壮降解塑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单位20日在济南共同宣布,他们研发出新型纳米生态降解地膜,已通过专家鉴定,可有望破解农田“白色污染”。            当前,地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由于绝大多数普通地膜不可降解,且难以被回收利用,残留在土壤中的废弃地膜容易造成土壤不透水、不透气,造成土地板结,引起粮食作物减产和环境污染。    &

    来源:

    时间:2010-12-22

  • 十二五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生物质能源既是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农作物秸秆林木能源、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燃烧发电等都属于生物质能源范畴。发展生物质能源是解决“能源、环境、农业”三大难题的最佳结合点,对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都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和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源是一项长期能源战略。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各地各部门相继制定了有关的促进政策和措施。但总体上看,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

    来源:国际新能源网

    时间:2010-12-20

  • 美刊评年度十大新物种 猪鼻蟾蜍、超大企鹅入选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2010年十大新发现物种名单,其中长着猪鼻子的蟾蜍、透明玻璃蛙、捕鸟为食的蜘蛛、体型如猫的鼠等新奇物种都是首次亮相。 在南美哥伦比亚的丛林中,科学家发现一种罕见的喙蟾蜍(beaked toad),只有两公分大小,有和枯叶类似的保护色,最大特色是彷佛猪鼻的前突鼻口。 在新物种中有两种蜘蛛深受瞩目,一种是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的达尔文黑蜘蛛,其蛛丝强度比任何已知的蛛丝高出100%,科学家发现它织出了一张直径达25公尺的大网,跨越一条小河。在法属圭亚那发现的一种有着湛蓝色牙齿的蜘蛛,喜欢捕食鸟类,完全颠覆“鸟吃虫”的自然食物链顺序。 有两种青蛙也别具特色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0-12-15

  • 未来海洋或将被水母接管

        海洋专家日前发出一项警告称,海洋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要被数不尽的水母所接管,而水母数量的增加是由于世界范围内海洋环境酸性的提高。    BIOplastics提供荧光定量PCR耗材免费试用装,请点击索取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项警告是在一个最新关于海洋酸化副作用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不仅仅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而且会使海洋的水质不断酸化。据海洋生物学家估计,自人类工业革命开始至今,海洋的酸性水平已经上升了30%。  这项报告已经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提出。报告警告称,随着海洋酸性增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0-12-09

  • 斯坦福大学博士与化学学院研究生谈创业

           “当看到自己研制的新药为一位癌症患者带来显著疗效时,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李勇博士的一句话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11月23日晚,由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办,化学学院元素所2009级、2010级硕士生党支部和化学系有机化学第二党支部联合承办的“成功校友就业与创业论坛——天时地利人和,我从美国归来”在化学楼举行。化学学院1983届校友、天津泰瑞倍药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勇应院党委书记杨光明的邀请,为学院研究生做了求学与创业经历的分享。    院党委书记杨光明、副院长袁直

    来源:南开新闻网

    时间:2010-11-30

  • 显著的气温上升致青藏高原变暖冰湖溃决频发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全球地表升温最快的地区之一。显著的气温上升,已造成冰湖溃决频发等恶果。        昨天,在上海科技馆举办、以“地球之极,极限挑战”为主题的科普大讲坛上,气候变化又一次成为专家和公众热议的话题。    路边冰川退缩        来自高原不同方位的冰芯和冰川,都记录了青藏高原的气候变暖。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小汉研究员列举了多项证据: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慕士塔格冰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氧18的含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10-11-24

  • 10余院士专家驳引渤入疆 称将带来灾难性影响

      据新华社电 (记者华春雨)中国工程院16日召集曾参与《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项目组的主要成员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项目的研究成果。会上,10多位院士、专家认为近期广受关注的引渤海水入新疆工程“不可行”“不可想象”。  新疆盐碱化灾害已十分严重  近日,媒体报道的“海水西调 引渤入新”工程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引发公众对新疆水资源问题的关注。据报道,“引渤入新”工程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度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  该计划设想通过大量海水填充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10-11-18

  • 绝育昆虫可能让亚利桑那的Bt棉花下岗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农民联合使用了转基因棉花和数十亿只不育的棉红铃虫,从而几乎从田间消灭了它们。这些农民已经种植了几年的Bt棉花。这种棉花接受了遗传改造,从而产生能杀死棉红铃虫的Bt毒素。棉红铃虫是一种严重的棉花害虫。Bt棉花把这种害虫的数量减少到了原来的百万分之一。为了防止对Bt的耐药性在棉红铃虫中间扩散,农民必须在附近种植常规棉花的植物避难所。这些避难所的棉红铃虫将与在Bt棉花中出现的耐药棉红铃虫交配,从而阻止耐药性的出现。然而,农民已经开始对避难所感到愤怒,因为它们也会让这种棉红铃虫持续存在下去——每年农作物的损失和喷洒杀虫剂让他们花费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元。因此他们要求美国环保署允许他们废除这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10-11-12

  • 最新报告显示 亚马逊每3天发现1种新物种

       本报讯  (首席记者任荃  通讯员吴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人们在亚马逊生物群落区发现了1200多个植物和脊椎动物的新物种,平均每3天就发现一种,这充分证明亚马逊仍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地区之一。        这份名为“活着的亚马逊!1999-2009十年间的发现”的报告列出的新物种包括637种植物、257种鱼类、216种两栖动物、55种爬行动物、16种鸟类和39种哺乳动物。WWF“亚马逊生命力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科·鲁伊斯表示,这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0-11-05

  • 植物银行将保护太平洋地区的作物多样性

    大沼泽芋、橙色果肉的Fe'i香蕉以及生长到半米长的椰子是一个在太平洋小岛上启动的一项大工程将要挽救的原产作物物种的一部分。太平洋作物与树木中心(CePaCT)正在协调这个项目,它正在从7500个太平洋岛屿上收集1000中独特的主要水果和蔬菜品种,从而在科研机构中种植,其副本保存在CePaCT上。该项目是对关于当地作物正在因为人们对产量更高的进口品种的偏爱而被抛弃的担忧的一种回应。支持这一项目的全球作物多样性基金会说,这些作物也有宝贵的遗传多样性,可以用于繁殖或改造农作物,从而应对恶劣的环境。与致力于在大灾难的情况下保存种子的“末日”种子库(例如Svabard全球种子库) 不同,CePaCT的种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10-11-04

  • 利用离子液体可使果糖催化脱水成为HMF

         新加坡生物工程学和纳米技术学院(DFT)的研究人员于2010年9月2日宣布,已验证了在HCl–咪唑啉离子液体(催化剂溶剂)系统中,可在室温条件下,使果糖催化脱水成为5-羟甲基糠醛(5-HMF),HMF继而可被转化为塑料、石油或柴油增量剂,或者柴油燃料。         新加坡研究团队认为,高的产率和极好的再循环能力使该系统有希望成为果糖脱水的良好选择。DFT的演算指出,用溶剂“切换”  脱水可从热动力学上的不可行而成为热动力学上可行的反应。   

    来源:国际新能源网

    时间:2010-11-03

  • 世界粮食作物多样化面临威胁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6日发表的《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状况》第二份报告指出,粮食作物基因的多样性正面临气候变化等威胁,如果不加大保护力度,预计到2055年,全球花生、土豆和豆类等重要粮食作物将失去22%的野生近缘物种,这将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粮食安全。             报告指出,到2050年,世界对粮食产量的需要将翻一番,可是实现该目标所依赖的耕地面积却无法增加,且未来的水资源又将有所减少,气候变化也正不断改变着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11-02

  • 各方探索生物多样性“后2010计划”

       关注焦点:   ●2010年后保护生物多样性目标如何确定?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   分享制度怎样最合理?    2010年10月18日~2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届会议(以下简称“大会”)在日本名古屋市爱知县召开。这届大会的参会人数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与会者来自193个缔约方及其合作伙伴,共计1.5万多名代表。   大会期间,与会者将参加一系列的会议和活动。通过这次大会,各方代表将完成关于2011年~2020年期间生物多样性新战略计划的谈判。通过谈判,会议希望能够制定2010年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具体包括:在2020年前阻止生态系统继续损失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10-10-29

  • 臭氧层保护传佳音:已停止损耗 并将得到恢复

        联合国不久前发布的《2010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传出好消息:在各国的努力下,地球大气臭氧层已停止损耗,不再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莱恩·巴里认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  在此之前,不断有研究组织和科学家发表报告,对大气臭氧层未来的变化给出种种预测。多数科学家认为,大气臭氧层损耗速度已经减缓,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有望在2050年前后消失。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南极上空臭氧洞的消失将是2068年以后的事。  人们对大气臭氧层损耗的高度关注是完全应该的。因为大气中臭氧的损耗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在联合国的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0-10-27


页次:46/87  共1723篇文章  
分页:[<<][41][42][43][44][45][46][47][48][49][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