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科学家把普通食盐变成“不可能”物质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20日(北京时间)报道,一个由中、美、俄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极端高压下,把普通食盐变成了全新的化学物质。而按照化学教科书上的规则,这些物质本不该存在。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20日的《科学》杂志上。 该研究由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特姆·奥甘诺夫和卡内基华盛顿研究所的亚历山大·冈察洛夫负责,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DESY)X-射线光源PETRA Ⅲ和其他几个研究中心进行了实验。 食盐即氯化钠(NaCl),是最普通的化合物。按传统化学中的八隅体规则(也叫八电子规则,所有元素都趋向于把它们的最外电子层填满8个电子,这样最稳定),Na和Cl只能是1个N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2-23

  • 钟南山:中国已生产H7N9禽流感疫苗株

    针对广东近期的H7N9禽流感疫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临床专家组组长钟南山12月22日在广州指出,中国已生产出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但在目前病例散发的情况下,大量生产疫苗未必是一个好时机。 自今年8月以来,广东已有6例人感染禽流感确诊病例,分别分布在惠州、东莞、深圳及阳江4市。在22日广东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表示,上述病例中最小者年龄3岁,症状轻微,最大者年龄65岁,重症病例以中老年人为主,目前深圳和阳江各有1例病情呈恶化趋势。 钟南山指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治疗问题值得警惕,通过临床观察,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要早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12-23

  • 中国学者同期Cell发表两项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分别在Cell杂志上报道了骨髓造血关键蛋白TET2的三维结构,以及体外受精(IVF)研究新成果。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首次成功解析了哺乳动物(mammal;mammalian)骨髓造血关键蛋白TET2的三维结构。该成果对揭示疾病发病机制、开发血液肿瘤(如髓系白血病)治疗性药物等具有重要意义。哺乳动物TET蛋白家族有TET1蛋白、TET2蛋白和TET3蛋白3个成员。如果TET蛋白失去活性(丧失功能)的话,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尤其会罹患血液肿瘤。徐彦辉课题组开展研究,获得了TET2蛋白与DNA的三维结构。利用X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20

  • 中国科学家入选Nature 2013十大科学人物

    生物通报道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近日,Nature杂志对过去一年里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布的重要成果及风云人物进行了盘点,来自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陈化兰(Hualan Chen)研究员,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张峰(Feng Zhang,延伸阅读:Nature 2013十大科学人物之CRISPR研究先锋张峰博士)博士入选十大科学人物。陈化兰:第一线的流感探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20

  • 中科院学者连发Nature子刊等多篇文章解析修饰通路

     蛋白翻译后修饰对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赖氨酸琥珀酰化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芝加哥大学共同合作在原核和真核细胞中最新发现的蛋白翻译后修饰通路。  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对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去乙酰化修饰酶Sirt5调控的琥珀酰化修饰底物进行了系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了琥珀酰化修饰对能量代谢中的关键酶的调控作用,文章相继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上。但在原核生物中,控制该修饰的琥珀酰化底物及调节酶仍然未知,成为该修饰在原核生物研究的障碍。  上海药物所化学蛋白质组学中心和芝加哥大学通过进一步合作,系统研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12-20

  • 纳米中心分子间氢键成像入选《自然》杂志2013年度图片

     12月18日,《自然》公布了该杂志评选的2013年度图片(Images of the Year),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成果——分子间氢键成像入选。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在实空间观测到分子间氢键和配位键相互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分子间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该项成果发表在11月1日的《科学》杂志,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被同期的This Week in Science栏目以《看见氢键》为题进行了评述,大量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新闻媒体,如《自然•物理》,《自然•中国》杂志的Research Highlights栏目, 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

    来源:纳米中心

    时间:2013-12-20

  • 郑海荣小组发现超声给药或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郑海荣研究组对脂质体—微泡复合物携载化疗药物阿霉素,在超声激励下对多药耐药型乳腺癌的逆转作用及机制进行探讨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控释杂志》。 该研究对于发展新型超声给药及治疗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其研究表明:载药微泡复合物联合超声可以增强阿霉素的细胞摄取,并且促进药物快速进入细胞核、减少药物外排,从而增强阿霉素对耐药型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载药微泡复合物联合超声可以显著提高耐药细胞的氧自由基水平并降低P-糖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强耐药细胞的DNA损伤水平及细胞凋亡。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然而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2-20

  • 用基因靶向抑制肿瘤血管

    科技日报讯 (邹争春 记者陈磊)日前,5名罹患肝癌和大肠癌放、化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肿瘤中心接受基因靶向放、化疗后,经检验肿瘤血管明显得到抑制。这项以基因APE1为靶点的放、化疗治疗手段,首开继手术、放疗、化疗以外的肿瘤治疗先河,或可成为治疗新途径。 分子靶向治疗针对肿瘤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分子和关键事件,选择性强,毒副作用低,是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突破点。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肿瘤中心主任王东教授领衔的项目组,以双功能基因APE1为主线,在基础研究领域首次提出APE1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并证实了APE1是肿瘤血管生成调控基因,在8285例肿瘤病人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 研究团队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2-20

  • 中国科技大学Hepatology发表免疫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证实,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TIGIT调控了NK细胞激活。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中国科技大学的田志刚(Zhigang Tian)教授和孙汭( Rui Su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田志刚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为NK细胞生物学研究,肝脏免疫学研究,以及NK细胞为基础的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及产品研制。孙汭教授主要从事肝脏天然免疫耐受机理及其肝脏免疫病理学研究。肝脏作为一个天然免疫器官,包含了众多的天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这些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9

  • 北京大学JBC揭示重要抑癌蛋白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张晓伟(Xiaowei Zhang)副教授领导研究小组,证实PIASxα作为SUMO E3连接酶促进了重要肿瘤抑制蛋白PTEN的SUMO1修饰。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2月16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杂志上。PTEN基因(磷酸酶基因)是继p53基因后另一个较为广泛地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的抑癌基因。PTEN在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调控及基因组稳定维持中等多种细胞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发现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存在PTEN表达下降、基因突变或缺失。PTEN蛋白的水平与癌细胞的生长、凋亡、粘附、迁移、浸润等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一些研究证实,PTE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9

  • 复旦大学JBC发表免疫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通过CBP/p300连接NF-Κb和CREB调控CD59表达,保护细胞逃避了补体攻击。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2月12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来自复旦大学的胡维国(Weiguo Hu)教授和第二军医大学的周许辉(Xuhui Zhou)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胡维国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补体系统的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以及肿瘤相关的应用转化研究。周许辉副教授长期从事脊柱外科尤其是脊柱侧弯方面的临床工作和相关研究。补体系统是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它的基本生理功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9

  • 中国农科院Plant cell解析植物开花调控机理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型禾本科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中证实植物开花基因FLOWERING LOCUS T(FT)受到一种叫做miR2032的早熟禾亚科(Pooideae)特异性microRNA的调控。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2月的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毛龙(Long Mao)研究员。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抗病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控制番茄果实离区发育转录因子工作模式的研究、短柄草MADS-box基因研究和相关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9

  • 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绿光促鸡长“肌肉”

    (记者黄明明 通讯员王苑)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齐广海及其团队发现,鸡在孵化期通过绿光刺激可以提高胚胎后期及出雏早期促生长轴激素的分泌,而孵化期蓝光刺激无显著性作用。相关研究日前发表于《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这为肉禽孵化场合理选择孵化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瘦肉和高品质蛋白需求的增长,推动着遗传选育向增加肌肉产量的方向发展。由于遗传选育进展相对缓慢,因此在胚胎孵化期间采取光照措施调控肌肉生长对家禽生产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肉鸡孵化是在黑暗环境中进行,该研究采用孵化期环境调控的方式,发现绿光刺激可增加肌肉中相关激素受体的表达量,增强肉仔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2-19

  • 我科学家首次育成小型猪近交系

    科技日报讯 (记者瞿剑)我国科学家在863计划等支持下,全球首次育成被称为人类理想“替难者”的小型猪近交系。相关成果“小型猪近交系研究与鉴定”12月16日在京通过专家组鉴定,被认为实现了猪种质资源创新,丰富了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理论与实践,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据该研究第一完成人、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研究员冯书堂介绍,近交系动物以其遗传高度稳定、基因高度纯合,以及偏差小、可重复性强,而具有很高的生物学使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目前国际上已培育和利用了450多种近交系小鼠、大鼠等,广泛应用于解决人类疑难病症、攻克生命科学和医学、药学难题;而猪和鼠类相比,与人类有更大相似性,其生物学利用价值和经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2-19

  • 著名华人教授PNAS发表癌细胞遗传性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科院,哈佛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producible copy number variation patterns among singl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of lung cancer patients”的文章,发现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尽管存在遗传特性的差异,但是同一位患者的癌细胞中遗传变异存在相似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著名的华人科学家谢晓亮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的白凡副研究员和王洁教授。其中谢晓亮教授为美国华裔院士,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和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的开拓者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8

  • PNAS:猫驯化可追溯至5300年前的中国

    生物通报道:泉护村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陕西省华县城东柳子镇附近,地处华山脚下,渭河南岸。泉护村遗址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主要内容,是该类型一处颇具代表性的遗址。在12月16日的PNAS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证明,在5千年前,猫就已经跟中国古代村庄泉护村的村民很好地生活在一起。本文的作者之一、华盛顿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考古学教授Fiona Marshall博士说:“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科学调查,使我们讲述一个关于猫驯化的故事。我们的数据表明,猫是被小动物吸引到了古老的村庄,例如以农民种植、食用和存储的粮食为生的啮齿类动物。”这项研究为猫驯化过程提供了第一份直接证据。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8

  • 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获进展

    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并发原因一直是困扰基因组学与遗传学界的科学难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雷红星全面分析了国外脑转录组的数据,发现在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脑部转录组中,第19号染色体区域(chr19p)是最显著扰动的染色体区域,并提出了基因组和转录组两方面的证据,来表明该区域在阿尔茨海默氏症致病机理中起到特殊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份的《阿尔茨海默氏症》杂志上。 阿尔茨海默氏症,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背景下,散发性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遗传学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尽管遗传学研究已经确定了包括第19号染色体区域在内的几个与阿尔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2-18

  • 宋保亮课题组Nature子刊揭示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网格蛋白衔接蛋白Numb通过与NPC1L1动态互作调控了肠胆固醇吸收。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12月15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宋保亮(Bao-Liang Song)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胆固醇代谢关键蛋白质极其功能调控。2012年曾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发达国家约占死亡总数的50%。这一疾病通常是由于胆固醇过度摄取所致。尽管胆固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风险因子而蒙受恶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7

  • 中国学者《PNAS》提出不同观点 解析动物起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arliest evidence for commensal processes of cat domestication”的文章,追溯了五千多年前出现的猫骨,提出了人与猫共生关系的早期证据,这为家猫驯养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胡耀武研究员,以及华盛顿大学Fiona Marshall。胡耀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考古,尤其是古代人类的食谱分析,曾主持中科院、国家基金委、中科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项目。有关狗类如何首先被驯化的争论还没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7

  •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揭示RNA降解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获得视觉证据,揭示了酵母外切体复合物(exosome)中不同RNA底物的降解信号通路。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12月15日的《自然结构与细胞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宏伟(Hong-Wei Wang)教授和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可爱龙(Ailong Ke)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宏伟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研究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如同我们利用碎纸机来销毁不再有用或是包含潜在破坏性信息的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2-17


页次:1401/2128  共42546篇文章  
分页:[<<][1401][1402][1403][1404][1405][1406][1407][1408][1409][141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