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陈晔光Cell stem cell干细胞信号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相关信号转导途径及信号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BMP4 Signaling Acts via 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9 to Control ERK Activity in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发表在最新一期(2月3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的“****”特聘教授陈晔光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利用膜生物学、分子生物
-
973项目前列腺癌专题:为何前列腺癌发现晚,难治疗?
生物通报道:2月4日,国内首个泌尿系肿瘤领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前列腺癌的分子机制与干预研究”启动会在上海召开。科技部基础司,上海市科委,第二军医大学等处有关领导及项目跟踪专家,课题专家组等参加了启动会。该项目由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包括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10多家单位,涵盖我国全部6个教育部泌尿外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首席科学家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孙颖浩教授。重点针对目前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尝试找到国人前列腺癌新的易感基因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
华大基因主持国际“千种昆虫转录组进化”研究项目
2012年2月2日,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波恩动物学博物馆和美国罗格斯大学等近20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宣布,该研究联盟将在未来两年内开展1000种昆虫的转录组研究,望能揭开昆虫进化之谜。该项目被称为国际“千种昆虫转录组进化”(1K Insect Transcriptome Evolution,1KITE)研究项目,由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中国、德国、日本、墨西哥、新西兰和美国的50多位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参与。在本项目中,华大基因将依托其先进的新一代测序平台和强大的生物信息分析能力,承担核心分析和该项目的整体组织协调工作。昆虫是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群体,据估计世界上昆虫种类大约有
-
JBC:尿素羧化酶的三维结构及其作用机制
近日,美国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向嵩研究组的研究论文“Crystal structure of ureacarboxylas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carboxyltransfer reaction”。该研究解析了尿素羧化酶(urea carboxylase, UC)的三维结构,揭示了其CarboxylTransferase(CT)结构域催化反应的机制。UC属于依赖生物素的羧化酶家族,该家族成员能羧化形式多样的底物分子,在多条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功能。UC分布于多种微生物中,
-
我国科学家研究系统讨论镉系量子点细胞毒性
量子点是一种具有卓越荧光性能的新型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解决量子点,特别是发光效率最高的镉系量子点的生物相容性问题,成为其临床应用的瓶颈,相关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黄庆与樊春海课题组近日应邀在生物材料领域的著名杂志《生物材料》发表论文,系统讨论了镉系量子点的细胞毒性及其作用机制,并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黄庆和樊春海等研究人员系统比较了三种不同结构的镉量子点的细胞毒性,发现CdTe(碲化镉)量子点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而使用核壳结构包裹的量子点的细胞毒性则显著降低,特别是具有硫化锌外壳保护的CdTe/CdS/
-
PNAS:C-KIT的新功能及其医学转化意义
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在造血干细胞、肺干细胞、肥大细胞、生殖细胞、黑素细胞、星形间质细胞及胃肠间质细胞等的生存、增殖和抗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突变与白血病、胃肠间质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C-KIT赋予癌细胞逃逸凋亡的机制仍不清楚,如何针对C-KIT开展有效的靶向疗法也亟需进一步研究。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第二炮兵总医院的合作研究成果,揭示了C-KIT的新
-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可感染人寄生虫新种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人兽共患病与比较医学团队与美国耶鲁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相关团队合作,首次从伴有发热、肌肉酸痛、血尿等症状的不明原因病人红细胞内分离、鉴定出肾形目寄生虫新种(Colpodella),证实原先只感染海藻及其他海洋原生动物的寄生虫也能感染人类。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新发传染病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上。 研究证明,Colpodella是一种新发现的高致病性人类红细胞内寄生虫。临床表现与感染巴贝斯虫的病人类似,通过扩增保守核糖体基因、显微染色、透射电镜、 血清免疫荧光、小亚基核糖体
-
西北农林科技大Plos文章解析苹果遗传进化机制
近期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和澳大利亚澳洲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合作,在苹果属植物多倍体化遗传与进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论文“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of polyploidization and aneuploidization reveal unique patterns for genome duplication in diploid Malus” 在线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万怡震教授和韩明玉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苹果品质性状基因的分子遗传定位,抗早期落叶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苹果砧木资
-
中外科学家Science发现含氮量下降有利于蝗虫生长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eavy Livestock Grazing Promotes Locust Outbreaks by Lowering Plant Nitrogen Content”的文章,发现高氮食物会使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大小和生存能力都有所下降。重度放牧导致植物含氮量降低、并有利于该种蝗虫的生长和发育。文章的通讯作者包括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员,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anne J. Cease,James J. Elser,和Jon F. Harrison,其中康乐研究员现任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
-
昆明植物所等发现新蘑菇毒素是云南不明猝死的原因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刘吉开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光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在线发表论文,报道了从云南新种蘑菇(Trogia venenata)中发现了两个新的非蛋白质氨基酸毒性成分,并证实误食该蘑菇是30多年来导致云南不明猝死的原因。30多年来,在云南北部海拔1800-2600米的山村每年都发生几十例不明原因猝死,死亡呈聚集性,大多发生在7-9月雨季。该情况引起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曾组织过多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试图查明原因。但由于情况的高度复杂性,一直未有定论。项目组经过长时间仔细深入的研究,锁定蘑菇(Trogia ven
-
中国泌尿系肿瘤领域首个“973项目”落沪
前列腺癌发病率在西方国家常年位于男性恶性肿瘤首位,而随着我国普遍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社会的老龄化,前列腺癌发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预计到2020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将高达40/10万,年新发病例达35万,与肝癌的发病率相当。面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医疗健康问题,如何系统、深入地探讨国人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科学、规范地开展前列腺癌的诊疗工作?日前,在科技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2012年项目立项的通知》中,由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担纲的“前列腺癌分子机制与干预的研究”项目“榜上有名”,为广大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据悉,该项目是
-
《科学》文章:中国已经成为测序强国
2月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文章,以华大基因为例,介绍了中国测序事业的发展。 文章说,随着欧洲和美国测序中心的成立,华大基因已成为唯一一个足迹遍布全球的基因组学公司;华大基因期望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为社会带来更多好处。 从成立以来,华大基因完成了许多重大国内项目,如SARS病毒测序、汶川地震传染病监测等;同时也代表中国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际测序项目,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国际鸡基因组计划、亚洲人基因组测序等。在这些过程中,华大基因逐渐发展出了快速、廉价的测序方法。 未来,华大基因将扩展其应用研究的范围,华大基因执行院长王俊表示:“未来十年,我们将研发出对普通人
-
张启发院士《PNAS》发现水稻新基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日前成功克隆出了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加速水稻“两系”不育系的培育,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论文于1月30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我国著名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第一作者是张启发实验室的丁寄花博士。光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于1973年在湖北沔阳(今仙桃)发现,被认为是一个极其宝贵的遗传资源。光敏感核不育水稻杂交体系又称为“两系”杂交稻。与
-
盘点:近十年中国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
生物通报道:来自汤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的消息,汤森路透科技近日更新了其ESI-SM(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数据库,其中汇总了论文总引用次数排名前20国家的近十年最高被引单篇论文,中国的最高被引论文为香港科学家所著,涉及冠状病毒导致非典型肺炎的研究。 这篇题为“Coronaviru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文章发表在《柳叶刀》上,被引用次数高达到上千次,属于领域:临床医学。文章由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安大略肿瘤医院/玛格丽特公主医院等处的研究者完成,主要内容是寻找严重
-
谢东团队发现胃癌新靶标,文章登Gastroenterology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营养所的谢东课题组在新研究中证实接头蛋白RACK1(Receptor for Activated PKC kinase 1)通过抑制Wnt/beta-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了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成果文章“RACK1 Suppresses Gastric Tumorigenesis by Stabilizing the β-Catenin Destruction Complex”发表在国际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2010年IF 12.90)上。胃癌是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全球肿瘤中8%的发病率和10%的死亡率
-
南京医科大解析前列腺癌突变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plication and cumulative effects of GWAS-identified genetic variations for prostate cancer in Asians: a case-control study in the ChinaPCa consortium”的文章,解析了通过亚洲人群前列腺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的前列腺癌易感基因,相关论文发表在《Carcinogenesis》杂志上(SCI影响因子5.401,JCR 2区)。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张
-
中国医学科学院癌症新发现登Nature亮点推荐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Wu, C.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five loci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pancreatic cancer in Chinese populations. Nature Genet
-
PLoS ONE:肠道微生物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英国NERC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Bacterial Community Assembly and Turnover within the Intestines of Developing Zebrafish”的文章,以模式动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发现了斑马鱼肠道微生物群落构建及演替新规律,这一研究结果对哺乳动物和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水生生物研究所余育和研究员,第一作者是颜庆云博士。余育和研究员早年毕业于中山担心,作为本学科带头人一直从事原生动物的系统发育及其生态
-
翟琦巍研究组发布肝脏脂代谢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iver Patt1 deficiency protects male mice from Age-associated but not high-fat diet-induced hepatic steatosis”的文章,他们以以肝脏特异性敲除乙酰化酶Patt1(Protein acetyltransferase-1)小鼠为模型,发现了乙酰化酶Patt1在肝脏脂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和相关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
两PI合作发JBC文章解析肺癌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的谢东研究组与生化与细胞所赵允研究组合作,发表了题为“RACK1 Promote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umorigenicity through Activating Sonic 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的文章,揭示了接头蛋白RACK1(Receptor of Activated Kinase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功能以及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作用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