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nacktivity™:一种创新的促进身体活动的新策略可行性研究
在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的当下,身体活动对健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现实却令人担忧,许多人并未养成规律参与身体活动的习惯,这无疑给他们的健康和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过去,身体活动指南虽明确指出每周至少积累 150 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75 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或两者结合(MVPA)对健康有益,但实际上,真正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人少之又少。不仅如此,新的指南虽已认可短时间身体活动对健康的贡献,也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 2 天肌肉强化活动,可达成这一目标的成年人却不到 20%。这一现状充分表明,寻找一种能有效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身体活动的方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来自英国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旨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时间:2025-03-17
-
2025年国际犯罪学与司法心理学前沿会议全景:跨学科视角下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在当代司法与心理健康领域,如何准确评估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风险(Gefährlichkeit)始终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法律工作者的难题。传统诊断标准对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e)患者的危险性预测存在显著误差,而司法心理学(Rechtspsychologie)领域又缺乏统一的评估框架。针对这一现状,柏林法医精神病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Forensische Psychiatrie Berlin)的Prof. Dr. Kröber团队在《Forensische Psychiatrie, Psychologie, Kriminologie》发表突破性研究,通过多中心队列分析揭示了
来源:Forensische Psychiatrie, Psychologie, Kriminologie
时间:2025-03-17
-
基于体内兼容的 TyroID 技术实现细胞外蛋白质组的时空解析图谱绘制:解锁生命奥秘的新钥匙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细胞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通过细胞外蛋白质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 “交流”。这些细胞外蛋白质,就像细胞间的 “信使”,在细胞内信号传导和细胞间通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几乎参与调控了多细胞生物的所有生理过程。不仅如此,许多 FDA 批准的药物也以细胞外蛋白质为靶点发挥作用。然而,想要深入了解这些 “信使” 的秘密并不容易。目前,虽然在解析细胞外蛋白质组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利用基于过氧化物酶和光催化剂的邻近标记(PL)技术,能够在一些模式生物中绘制细胞外蛋白质组图谱。但这些方法存在诸多限制,像是基于过氧化物酶的方法,因 H2O2具有细胞毒性,无法直接在活体动物中使用;而光催化剂由于可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6
-
可诱导Caspase 9介导的胎儿细胞精准消融技术在肾脏疾病建模与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探索先天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型治疗策略的过程中,胎儿细胞消融模型一直是科学家们的重要工具。然而,现有的技术平台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基因敲除模型无法精确控制疾病严重程度,而条件性消融模型往往需要使用对胎儿有害的诱导剂。特别是在肾脏研究领域,如何建立既能模拟人类疾病进展、又能保持实验动物存活的研究模型,一直是困扰研究人员的难题。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创新性地将可诱导caspase 9(iC9)系统应用于胎儿肾祖细胞(NPCs)的特异性消融。通过使用安全且能穿透胎盘的化学诱导剂(CID),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从先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6
-
三维柔性热电织物: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创新突破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软机器人技术蓬勃兴起,对柔性电子设备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可穿戴电子系统因舒适、集成度高和便携等特点,成为下一代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有力候选者。其中,可穿戴柔性热电设备(F-TEDs)能基于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即材料在存在温度梯度时会产生电势差的现象)将人体废热转化为电能,在人体废热收集、健康监测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然而,目前该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多数高性能热电材料,尤其是无机材料,刚性强、脆性大,难以满足柔性可穿戴设备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结构设计上,虽然将传统热电材料加工成薄膜或涂覆在柔性基板上可实现一定的柔韧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5
-
综述:拉曼光谱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成像技术的比较及拉曼技术未来应用的系统评价
拉曼技术的原理与分类拉曼光谱技术基于光子与分子非弹性散射产生的频率偏移现象,通过检测斯托克斯(Stokes)和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散射光,可获取分子振动指纹图谱。传统拉曼技术虽具有无标记检测优势,但信号强度受限于荧光背景干扰。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通过金属纳米结构(金/银/铜)将信号放大106倍,实现单分子检测;相干拉曼光谱(CRS)技术中,受激拉曼散射(SRS)通过双光束共振消除非共振背景,而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利用四波混频产生高强度信号,适用于深层组织成像。尖端增强拉曼光谱(TERS)结合扫描探针技术,可实现纳米级空间分辨率。拉曼与其他成像技术在CVD中
来源: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
时间:2025-03-15
-
基于金属自卷膜技术的晶圆级片上 3D 射频集总无源元件平台:突破传统,引领未来
在现代电子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射频(RF)电路在通信、电子设备等众多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片上无源元件,如电感和电容,作为 RF 电路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电路的功能。传统的平面螺旋电感,由于匝间互感较弱,往往需要占据大量的芯片面积,这不仅增加了芯片的成本,还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严重的基板寄生效应。这种寄生效应就像隐藏在电路中的 “小怪兽”,限制了电路的最大工作频率和品质因数(Q factor),尤其是在基板重掺杂的情况下,问题更为突出。对于 RF 电容而言,随着对电容值范围要求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基于平面结构的研究和制备方法遇到了瓶颈。受平面结构的限制,实现电容值的显著提升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4
-
双核镍催化乙烯/丙烯酰胺共聚高效合成氰基功能化聚乙烯的创新策略
聚乙烯作为产量最大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其功能化改性一直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重大挑战。传统通过乙烯与极性单体(如丙烯腈)直接共聚的方法,常因极性基团导致催化剂中毒和β-X消除等问题而效率低下。特别是氰基功能化聚乙烯的合成,长期以来只能依赖活性较低的钯催化剂(最高仅6.7×104 g/(mol cat·h)),严重制约了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的开发。针对这一瓶颈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Shu-Yang Yu、Yanshan Gao和Yong Tang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双核镍催化剂体系,通过乙烯与丙烯酰胺的共聚反应,意外发现了极性基团从酰胺到氰基的高效转化现象。该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和理论计算,揭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3
-
梯度全纳米结构气凝胶纤维:提升隔热与机械性能的创新突破
在当今社会,能源问题至关重要。建筑物和车辆中的热管理系统消耗了大量能源,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全球碳足迹。寻找先进的隔热材料成为缓解热量损失、降低碳排放的关键。气凝胶,因其丰富的纳米多孔结构,在隔热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被制成纤维应用于个人热管理纺织品。然而,现有气凝胶纤维存在诸多挑战,比如机械强度不够、隔热性能有限、制造成本高昂,这主要是由于微观和纳米尺度结构难以精确控制。像芳纶气凝胶这类通过湿纺方法制备的纤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致密外层,减少了高效热障纳米空洞的体积分数,限制了纤维最终热阻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旨在突破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1
-
基于转录延伸复合物展示技术的共转录 RNA 折叠系统分析:开启 RNA 研究新征程
RNA 作为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分子,能够折叠成特定结构并介导多种细胞功能。然而,目前对于 RNA 初级序列如何指导功能性结构的形成,科学界的理解还十分有限。RNA 序列、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现有的研究方法难以同时评估数千个 RNA 序列扰动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美国布法罗大学(The University at Buffalo)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转录延伸复合物展示(TECdisplay)的模块化平台,用于进行高通量共转录 RNA 生化分析。该平台主要基于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1
-
发现广泛分布的特异性单链核酸酶家族Ssn:开启单链DNA技术新纪元
在生命科学领域,单链DNA(ssD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和基因重组的关键中间体,其精确操控一直是技术开发的瓶颈。尽管双链DNA特异性核酸酶(如CRISPR-Cas系统)已引发基因编辑革命,但能够特异性识别并切割单链DNA的酶却从未被报道。这种技术空缺严重限制了基于ssDNA的分子工具开发,例如滚环扩增(RCA)产物的定向切割或单链病毒基因组的精准编辑。与此同时,病原微生物中广泛存在的水平基因转移(HGT)现象——尤其是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高达50%的自然转化频率——暗示着可能存在未知的DNA调控机制。这些科学问题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谜团:自然界是否存在专门针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11
-
基于HiFi测序的全基因组高度相似旁系同源基因解析:Paraphase方法在医学遗传学中的突破应用
在人类基因组这片复杂的"生命密码图谱"中,节段重复区域(Segmental Duplications, SDs)犹如隐藏着无数镜像迷宫的未知地带。这些长度超过10kb、序列相似度高于99%的区域,编码着316个功能重要的基因,却因高度同源性成为传统短读长测序技术的"盲区"。临床诊断中,脊髓性肌萎缩症(SMN1/SMN2)、21-羟化酶缺乏型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CYP21A2/CYP21A1P)等数十种遗传病的基因检测,仍依赖MLPA、Sanger测序等低通量技术组合,不仅流程繁琐,更可能漏检未知变异。更令人困扰的是,这些区域频繁发生的基因转换(gene conversion)和不等交换(une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09
-
基于时频域联合深度学习网络的NMR谱图重建与质量评估新方法
核磁共振(NMR)技术是解析蛋白质结构和动态特性的重要工具,但传统多维NMR实验耗时漫长,非均匀采样(NUS)技术虽能加速数据采集,却面临重建算法性能不足的瓶颈。现有深度学习方法仅聚焦时域或频域单域重建,易导致弱峰丢失和伪峰干扰,且缺乏全采样参考时无法评估重建质量,严重制约实际应用。厦门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提出时频域联合深度学习网络JTF-Net和创新性质量评估指标REQUIRER。JTF-Net通过8个时域模块(t-modules)和8个频域模块(f-modules)的级联架构,结合特征融合(FFF/TFF)与数据一致性约束(DC),实现2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09
-
氙等离子体聚焦离子束:高压冷冻标本制备的创新技术,助力结构细胞生物学新突破
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微观世界里,探索细胞内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的重要使命。冷冻电子断层扫描(cryo-ET)与聚焦离子束(FIB)薄片制备技术相结合,为这一探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然而,目前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镓液态金属离子源用于 FIB 薄片制备时,电流密度有限,大大限制了批量铣削的速度,这对于处理像组织和小型生物体等厚且生物结构复杂的样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研究的通量和效率。同时,FIB 铣削过程中离子撞击样本表面会造成材料损伤,不同离子源、离子入射角和加速电压等因素对样本损伤的深度和程度都有不同影响,如何在提高制备效率的同时减少样本损伤,成为了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08
-
光驱动洗脱:蛋白质纯化的新曙光 ——Excitography 技术突破
在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制药领域,蛋白质纯化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无论是深入探究蛋白质的特性,还是将其应用于生物制药,都离不开高纯度的蛋白质。目前,亲和层析是常用的蛋白质纯化方法之一,其中 His - Tag 和 Strep - Tag 是非常突出的亲和标签。然而,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使用亲和层析纯化时,目标蛋白(POI)大多在非生理缓冲液中洗脱,而且会被配体和其他缓冲液成分污染。这就意味着,往往还需要额外的纯化步骤,不仅增加了实验成本和时间,也可能影响蛋白质的活性和纯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一直在寻找更高效、更优质的蛋白质纯化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Uni
来源:BIOspektrum
时间:2025-03-06
-
2025 APRL第十三届亚洲医药研发领袖峰会在上海隆重召开!
由上海士研咨询主办,苏比亚SUBIA和雅法资本支持举办的2025 APRL 第十三届亚洲医药研发领袖峰会于2025年2月26日-27日,在上海盛大召开并圆满结束。本次会议以“穿越周期 融合创新 赋能临床”为主题,在前十二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再次汇60+医药研发领袖、1200+行业同仁共聚上海,深度探索差异化研发策略,赋能临床前研究阶段与临床开发,提升临床开发效率,创新合作开发模式,让创新真正赋能临床!2月26日上午,峰会伊始,最先出场的是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创新药事业部联席CEO兼联席首席执行官王兴利先生,他是主题为“布局全球,逐鹿国际:全球布局与战略规划”的全体大会专场的大会主席。接下来是精彩的
-
基因有限公司与您相约第四届多肽药物产业发展创新论坛(苏州)
会议简介2025年3月7日-8日,第四届多肽药物产业发展创新论坛将于苏州举办。本届论坛将聚焦GLP-1、PDC、环肽等热门领域,涵盖多肽药物前沿技术、临床试验、CMC等板块,围绕“新技术、新趋势、新生肽”的大会主题,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深度的多肽药物的思想碰撞及经验分享平台。论坛日程基因有限公司作为本次大会的参展商,将为您带来“新一代全自动连续流多肽合成技术加速多肽药开发和生产”的报告,诚邀各位科学家、行业专家及企业家莅临了解多肽合成新技术。同时,我们诚邀各位莅临 04 展位进行产品咨询和技术交流。现场我们会展示NanoDrop demo机以及多种产品彩页资料,并设置抽奖环节,精
-
第五届多组学科研与临床应用大会——北京站
多组学技术的联合应用,通过整合不同维度的生物信息数据,为构建完整的生物系统模型提供了全面视角,使研究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分子网络和调控机制,精准分析生物体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功能状态。在疾病诊断领域,多组学联用揭示了疾病的复杂机制,促进了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验证,为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提供了精确依据。多组学联合分析技术已经在肿瘤、发育生物学、临床诊断、免疫学、微生物学、神经科学、精准医学临床应用、生物育种、植物生长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应用地位,更加全面地研究生命科学。为助力科研工作者了解多组学技术,掌握前沿研究的应用和转化方向,将于2025年5月24-25日在北京举办第五届多组学科研与临床应用大会。大会旨
-
【参观全攻略】逛展不迷路!2025济南生物发酵系列展
周一至周三,即3月3-5日2025第14届国际生物发酵系列展(济南)将在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开展!2025第14届国际生物发酵系列展(济南)同期召开“生物发酵技术装备专题展”、“生物农业专题展”、“生物化工技术设备专题展”、“工业节能技术装备专题展”、“日化原料与装备专题展”、“生物医药与技术设备展”、“生化仪器与实验室设备展”、“制药机械与包装技术展”等专题展。本届60000平方米展示面积、800+参展商、30+高校与科研机构、预计吸引超45000名专业买家到现场,此外,论坛将邀请6位院士和300位资深嘉宾市场热点、解读实践案例、前瞻产业趋势,打造行业交流分享的思想盛宴。除专业论坛外,更有1
-
Cytiva本土化XDR一次性生物反应袋正式在京投产 切实落地本土化战略 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化
2025年2月27日,中国北京——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生物制药需求,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行者Cytiva(思拓凡)在京举办ReadyKleer TM本土化XDR一次性生物反应袋投产发布仪式。旨在进一步完善高端生物工艺耗材的本地化生产,深化Cytiva“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战略和对华承诺。投产发布仪式现场本次推出的 ReadyKleerTM本土化XDR袋子,主体是由无动物源成分的五层共挤膜构成,该膜材的最外层和料液接触层为符合USP VI级塑料制品标准的极低密度聚乙烯(ULDPE) 材质,其中还包括用于气体阻隔性能的聚乙烯醇- 乙烯共聚物(EVOH) 层。具有非凡的清晰度、低透氧性和高抗拉强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