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ytiva本土化XDR一次性生物反应袋正式在京投产 切实落地本土化战略 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化
2025年2月27日,中国北京——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生物制药需求,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行者Cytiva(思拓凡)在京举办ReadyKleer TM本土化XDR一次性生物反应袋投产发布仪式。旨在进一步完善高端生物工艺耗材的本地化生产,深化Cytiva“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战略和对华承诺。投产发布仪式现场本次推出的 ReadyKleerTM本土化XDR袋子,主体是由无动物源成分的五层共挤膜构成,该膜材的最外层和料液接触层为符合USP VI级塑料制品标准的极低密度聚乙烯(ULDPE) 材质,其中还包括用于气体阻隔性能的聚乙烯醇- 乙烯共聚物(EVOH) 层。具有非凡的清晰度、低透氧性和高抗拉强度,在
-
BioConChina Expo 2025 第十二届国际生物药全生命周期技术年会
当前中国生物医药市场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面对资本寒潮、地缘政治、创新药与各类new modality激增、出海/NewCo趋势等多维影响与行业趋势,行业各方应如何面对这些机遇挑战与破局?为了促进生物医药市场的螺旋向上发展,我们将于2025年7月3日-4日在杭州举办BioCon2025 第12届生物药全生命周期技术大会,以“聚势向新 生态共赢”为本届年会主题,国际化高峰论坛把脉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国际交流,投融资合作论坛促进创新药项目对接与融资,创新药技术论坛覆盖生物药药物发现、CMC工艺与质量分析、商业化出海全生命周期,并覆盖当前热点:抗体药物、ADC/XDC、细胞基因治疗、核酸、多肽
-
北京电信深挖Deepseek智能技术潜力 构筑AI服务新范式
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技术,正在为运营商深度赋能。记者近日从北京电信获悉,该公司通过DeepSeek大模型技术创新构建智慧服务新范式,聚焦政务智能化转型和企业数字化需求,形成覆盖基础设施、数据服务、智能应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在智能底座建设方面,北京电信为属地政府打造的“政务云智能中枢”颇具代表性。政务云率先完成DeepSeek全量参数版本模型的协同部署,如同为政务服务装上“智能双引擎”。“我们实现了政务云底层架构的智能化升级,就像在传统基建中植入了‘智慧芯片’。”项目技术专家董哲介绍道。该创新不仅为智慧政务场景落地提供核心支撑,更有效驱动政务服务向有温度的‘人机协同’转型升级。面
-
【第9届IGC倒计时7周】100+重磅嘉宾解码免疫细胞/干细胞/基因/mRNA疗法/IO抗体联合等ATMP领域,4月隆春再聚京城
IGC 2025(第九届免疫基因及细胞治疗大会)将于4月17-18日在北京再度启航!大会为期两天,分类出五大细分论坛,深度解析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外泌体治疗、基因编辑及基因治疗、mRNA疫苗及药物、免疫治疗抗体及联合治疗等领域的技术挑战与热点,交流前沿疗法的前瞻技术、创新疗法研发、领先转化、临床进展、先进工艺以及国内外申报策略,促进国内外产学研医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国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及细胞治疗的产业转化!以爱之名 专属礼遇活动时间:2月25日—3月12日免费门票转发即得VIP票买一送一仅余少量展位8折优惠扫码添加组委会即可获取以上专属福利一、顶配阵容再度升级二、五大板块铸就格局三、六大
-
基于皮内微针的患者病历记录与 mRNA 疗法:助力全球医疗公平的创新技术
在医疗领域,精准的治疗往往依赖于准确的医疗记录。然而现实中,全球许多地方的医疗记录在护理点不可靠或无法获取。比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35% 的 12 - 23 个月儿童无法完成推荐的儿童疫苗接种;全球约 40% 的患者未能遵守医疗治疗,仅美国每年就有 12.5 万人因依从性差死亡。传统的纸质卡片和在线数据库等记录方式存在丢失访问权限的风险,新兴的基于指纹扫描、手机应用等方法又引发了隐私担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可溶解微针贴片(MNP)的强大的患者医疗记录保存(OPMR)技术。
来源:Nature Materials
时间:2025-02-25
-
代谢组学突破:人体代谢物图谱
生物学从来都不简单。随着研究人员在读取和编辑基因以治疗疾病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围绕这些基因的蛋白质和代谢物同样不容忽视。麻省理工学院的衍生公司ReviveMed开发了一个用于测量代谢物的平台。代谢物是指代谢产物,如脂质、胆固醇、糖和碳水化合物。该公司正在利用这些测量结果,揭示为什么一些患者对治疗有反应,而另一些则没有,并更好地了解疾病的驱动因素。“从历史上看,我们能够高精度地测量几百种代谢物,但这只是我们体内存在的代谢物的一小部分。”ReviveMed首席执行官Leila Pirhaji博士说,她与Ernest Fraenkel教授共同创立了该公司。“在我们精确测量的代谢物和
-
快速重建与光学切片三维结构光照明显微镜技术:突破成像局限,开启生物研究新视野
在微观生物世界的探索中,显微镜技术一直是科学家们的得力助手。其中,三维结构光照明显微镜(3DSIM)凭借其能够观察亚细胞 / 细胞结构以及动植物组织的优势,在生物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它具有温和的光毒性和三维超分辨率的特点。然而,传统 3DSIM 却存在着诸多 “短板”。其重建过程极为耗时,这对于需要进行高通量成像和实时观察的研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就好比在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中,3DSIM 却被沉重的枷锁束缚,难以快速前行。而且,它通常需要超过六个 z 层才能成功重建,这使得单层 2DSIM 和 6 层 3DSIM 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在观察较厚样本时也力不从心。另外,离焦背景的干扰也让成像质
来源:The Innovation
时间:2025-02-19
-
磁驱动仿生纳米机器人:精准靶向提升肿瘤化疗效能与免疫应答的创新突破
在肿瘤治疗的漫长征程中,如何将药物精准地送到肿瘤细胞身边,一直是困扰科研人员的难题。肿瘤就像一个狡猾的 “敌人”,它具有异质性,不同部位的肿瘤细胞可能有不同的特性;而且常规的药物递送容易产生脱靶效应,让药物在不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浪费 “精力”;同时,还有重重生物屏障阻碍着药物顺利抵达肿瘤部位。这些问题就像一道道坚固的 “城墙”,严重影响着肿瘤治疗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些困境,中国科学院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场意义重大的探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Innovation》上。研究人员用到的主要关键技术方法有: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 射线衍射(XRD)
来源:The Innovation
时间:2025-02-19
-
微系统流发酵:全细胞生物制造的创新变革之路
研究背景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利用全细胞(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生产增值产品的应用极为广泛,从生物制药到食品、精细化学品等多个行业都有涉及。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在大规模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规模通常从 5000 升到超过 500000 升 。但这种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开发这些工业过程既耗时又昂贵,从产品构思开始,要经过宿主生物和底物的选择、在小规模培养设备中优化,再到实验室规模生物反应器的工艺优化,最后扩大到中试和工业规模,每一步都面临独特的挑战,即便采用先进的工艺开发策略,成功放大的概率仍然很低,导致许多产品无法进入市场,行业也错失潜在收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在此背
来源:TRENDS IN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2-19
-
生物技术研究安全:拉丁美洲面临的挑战与意义
生物技术研究在拉丁美洲面临着重大的安全挑战。保护知识产权、管控两用技术(Dual - Use Technologies)相关风险,以及维护研究诚信和伦理,在新兴国家中尤其具有挑战性,这是由于资源限制、政治不稳定和监管缺陷导致的。需要区域共同努力,来营造安全的研究环境。想要获取全文,请登录、订阅或购买。
来源:TRENDS IN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2-19
-
RNAi 技术新突破:dsRNAEngineer 助力精准害虫防治的转录组级 dsRNA 设计
在过去二十年里,RNA 干扰(RNAi)生物技术在害虫防治方面得到了深入研究,已有几种产品获批并投入实际应用。然而,现有的双链(ds)RNA 设计方法,无法从转录组层面全面分析害虫和非害虫物种的所有转录本。为解决这些问题,开发了 dsRNAEngineer(https://dsrna-engineer.cn)工具。它具备筛选靶标(screen - target)、靶向(on - target)、脱靶(off - target)和多靶标(multi - target)四种功能,基于对害虫和非害虫物种的大规模转录组分析,帮助用户设计出既能有效针对害虫,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 dsRNA。随着 RNA
来源:TRENDS IN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2-19
-
戈芬氏凤头鹦鹉创新性食物调味行为研究:突破认知,填补动物行为学空白
在动物行为学的研究领域中,非人类动物的食物制备行为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却极为稀缺,大多还停留在轶事记录层面,缺乏深入的实验探究和严谨的分析。以往,虽然有对动物某些行为的观察,可对于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始终存在诸多疑问。比如,动物的一些看似奇特的进食行为,究竟是偶然为之,还是有着特定的功能和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深入了解非人类动物的食物制备行为,来自维也纳兽医大学(Universi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 Vienna)、维也纳医科大学(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和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
来源:Current Biology
时间:2025-02-19
-
Single-molecule m6A detection empowered by endogenous labeling unveils complexities across RNA isoforms:单细胞内源性标记技术揭秘 RNA 异构体中 m6A 修饰的复杂奥秘
不同 RNA 异构体上 N6- 甲基腺苷(m6A)的修饰情况尚未完全明晰。在 HEK293T 细胞中,研究人员利用 APOBEC1-YTH 诱导的 10 - 100 nt 之外的 C 到 U 突变,对内源性甲基化的 m6A 位点进行标记,这些位点位于牛津纳米孔技术(ONT)的直接 RNA 测序(DRS)单条读长上,由此获得 1,020,237 个 5 聚体单读长 m6A 信号。随后,研究人员训练了 m6Aiso,这是一种深度残差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在单读长分辨率下精准识别和量化 m6A。通过分析 m6Aiso 测定的单读长和异构体上的 m6A,研究发现了 m6A 位点沿单分子的距离依赖性联系。同
来源:Molecular Cell
时间:2025-02-19
-
精准解析转移性前列腺癌同源重组修复状态:新一代测序与免疫荧光技术携手破局
在前列腺癌的治疗领域,精准医疗正逐渐成为攻克难题的关键钥匙。然而,目前转移性前列腺癌(mPC)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虽然分子分层的进步改善了 mPC 的管理,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生物标志物与聚(ADP - 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PARPi)治疗的反应存在关联,但患者对 PARPi 治疗的临床反应差异很大,即便在携带 BRCA2 缺陷的前列腺癌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也在 40% - 70% 之间波动,这意味着部分患者无法从治疗中获益。另一方面,基于新一代测序(NGS)的生物标志物在 mPC 管理中存在问题,例如在小前列腺活检样本上进行基因组检测存在技术障碍,且对除 BRCA1/
来源:Cell Reports Medicine
时间:2025-02-19
-
Bioengineering of a human iPSC-derived vascularized endocrine pancreas for type 1 diabetes:一种治疗 1 型糖尿病的创新生物工程策略
在当今医学领域,1 型糖尿病(T1D)犹如一座难以攻克的大山,给全球超过 840 万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患者主要依靠每日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但这种方式不仅无法精准模拟人体胰腺胰岛对血糖的动态调节机制,还存在患者依从性差、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等问题。而胰岛移植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案,却因供体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反应等难题,难以广泛应用。在这样的困境下,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迫在眉睫。来自意大利 IRCCS 圣拉斐尔科学研究所圣拉斐尔糖尿病研究所以及其他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决心挑战这一难题。他们开展了一项旨在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构建血管化内分泌胰腺(iVEP)的研究。研究结果令人
来源:Cell Reports Medicine
时间:2025-02-19
-
探索人类巨噬细胞中NLRP3相关表型指纹的Cell Painting技术研究
炎症小体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分子警报器",其激活机制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其中NLRP3炎症小体因其与多种炎症性疾病的相关性而备受关注,但研究者们长期面临两大挑战:上游信号通路存在"鸡尾酒效应"——钾离子(K+)外流、钙离子(Ca2+)波动、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条通路相互交织;下游反应呈现"万花筒现象"——细胞焦亡(pyroptosis)和细胞因子释放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传统分子检测方法难以捕捉这种时空动态变化,而瑞典厄勒布鲁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高内涵成像技术Cell Painting引入该领域,相关成果发表在《iScience》期刊。研究采用THP-1巨噬细胞模型,通过五色荧光标记(线粒体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2-19
-
解析毒力进化权衡:层级假说方法助力精准探究
毒力(Virulence)通常被定义为病原体导致宿主适应性(host fitness)降低的程度。毒力进化在从保护、害虫防治到兽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当前毒力进化理论的核心论点是所谓的 “权衡假说(trade-off hypothesis)”,但与该假说相关的现有术语存在大量模糊之处。这种模糊性需要得到解决,以避免混淆和错误交流,进而促进在理解和预测毒力进化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理解毒力(即病原体对宿主造成的危害)的进化具有重大且广泛的影响。毒力进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是 “权衡假说”,它看似是毒力与传播之间一种简单直接的关系。然而,与该假说相关术语的大量模糊性正威胁着这一领域的发
来源:TRENDS IN Parasitology
时间:2025-02-19
-
利用 SPoRTS 技术对活细胞多细胞球体中比率型生物传感器的时空分析:探索球体生物学新视角
在癌症研究的舞台上,多细胞球体(spheroids)作为一种备受瞩目的细胞培养模型,正逐渐崭露头角。它与传统的二维单层培养相比,有着诸多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模拟肿瘤微环境方面表现卓越。以上皮性卵巢癌(EOC)研究为例,多细胞球体被视为肿瘤转移进展的关键介质,其独特的性质,如对细胞凋亡(anoikis)的抵抗能力,使得它们在癌症转移过程中能够存活下来。然而,多细胞球体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微环境异质性。由于球体内部细胞的分布特点,内部细胞会面临缺氧、营养缺乏和废物积累等问题,这导致球体核心区域的细胞与表面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巨大差异。但现有的研究方法却难以对这些空间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像常用的批量材
来源:Cell Reports Methods
时间:2025-02-19
-
基于发光传感技术解析 β1整合素激活机制及其潜在应用
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中,整合素(Integrins)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作为主要的黏附受体,将细胞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与细胞外基质(ECM)相连,广泛参与器官发生、血管生成、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同时在癌症转移、凝血障碍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关键作用。然而,整合素在细胞表面存在动态平衡的两种构象 —— 无活性(弯曲 - 闭合、低亲和力)和有活性(伸展 - 开放、高亲和力),目前对于调控其构象转变的信号转导通路,科学家们还未完全掌握。深入研究整合素的激活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相关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奥秘,还可能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关键靶点,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为了攻克这些难题,
来源:Cell Reports
时间:2025-02-19
-
非侵入性实时脉冲多普勒技术评估小鼠眼动脉血流:解锁脑血管研究新视角
在生物医学研究的广袤领域中,眼睛的健康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phA)作为为眼睛输送血液的关键通道,其血流状况对眼睛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一旦 OphA 的血流出现异常,各种眼疾便可能接踵而至,像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视力健康。然而,在过往的研究中,直接、非侵入性地测量 OphA 血流一直是个难题,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阻碍着科研人员深入探索眼动脉血流与眼疾之间的奥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麦戈文医学院(The University of Texas-McGovern Medical School)等机构的研究人
来源:Cell Reports Methods
时间:202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