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生物垃圾回收产物对蚯蚓行为影响各异:探寻土壤生态优化新路径
在人类农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有机废物曾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然而,随着 20 世纪化学和食品工业的蓬勃兴起,有机废物逐渐被农民冷落。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城市垃圾涌现,给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城市有机生活垃圾(OFMSW)本是潜在的农业有机物质(OM)宝库,但由于农业集约化发展和城市垃圾的卫生管理,其与农业的联系被严重削弱。如今,将 OFMSW 回收再利用,重新将有机物质归还土壤,实现循环废物管理,成为了环保与农业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众多 OFMSW 回收技术中,堆肥、厌氧消化(产生沼渣)和蚯蚓堆肥是常见的方法。这些回收产物施用于土壤后,对蚯蚓的影响却并不明确。蚯蚓作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土壤特性与植物功能性状:驱动热带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
在大自然的神秘世界里,土壤微生物如同隐藏在幕后的 “小魔法师”,默默掌控着生态系统的诸多关键环节,像气候调节、养分循环,还有植物残体分解等,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如今,气候变化来势汹汹,这些 “小魔法师” 会如何应对,科学界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山地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天然的 “实验场”,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海拔和气候差异明显,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绝佳场所。近年来,虽然有不少研究聚焦于土壤微生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但结果却不尽相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和背后的驱动因素依旧迷雾重重。与此同时,喀斯特地貌在全球约占 15% 的地表面积,仅中国西南地区就有 0.55 万平方千米,占中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作物残体驱动策略通过关键拮抗类群提升香蕉健康
香蕉产业正面临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热带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tropical race 4, FocTR4)引起的巴拿马病毁灭性威胁,该土传病害可导致香蕉大面积绝收。传统化学防治效果有限且易引发环境问题,而作物轮作虽能缓解病害却缺乏对残留物利用的系统研究。更棘手的是,长期连作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病原菌持续积累形成"恶性循环"。如何通过生态调控手段重构健康微生物网络,成为香蕉可持续种植的关键科学问题。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创新性地提出"作物残体-土壤微生物-病原抑制"联动机制假说。通过两轮盆栽实验证实,辣椒和茄子残体可使病害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32 年追踪!高草草原线虫群落对氮富集响应远超植物群落变化,为生态保护提供关键指引
在广袤的地球生态系统中,温带草原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它们如同大地的绿色披风,滋养着无数生命。然而,如今的温带草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以北美高草草原为例,曾经一望无际的草原,因气候变迁和人类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正逐渐失去往日的生机。大量草原被开垦为农田,而剩余的草原也不断受到木本植物的入侵。这种入侵不仅改变了草原的植被结构,还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壤中的生物群落是维持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但目前对于土壤生物群落如何响应这些变化,尤其是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我们知之甚少。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该研究聚焦于火烧(年度焚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亚热带石漠化地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及影响因素:解锁土壤固碳新机制
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碳(SOC)的动态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微生物残体是稳定 SOC 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喀斯特生态恢复的背景下,微生物残体尤其是微生物残体积累对 SOC 稳定的具体作用却鲜为人知。亚热带石漠化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土壤侵蚀、退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等问题,这给全球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造林作为一种广泛实施的生态恢复策略,旨在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和改善土壤质量来恢复退化的景观并增强 SOC 的固存能力。以往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在植被恢复和不同演替阶段碳氮循环中的作用,却常常低估了微生物群落组成通过影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长江河口湿地转农田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同质化的跨域差异机制解析
论文解读在全球粮食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自然湿地大规模转化为农田已成为普遍现象,但这一过程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认知空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研究多聚焦细菌群落,而古菌——参与氮循环(如氨氧化)和碳代谢的关键类群——的响应模式鲜少被探讨。长江河口作为典型的滨海湿地与农田交错带,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如何适应这种剧烈环境变迁?中国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比较湿地与农田的微生物组成,首次揭示了跨域(细菌与古菌)同质化差异的生态机制。研究采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零模型(null model)和共现网络分析,对江苏启东的5处湿地和4处农田土壤样本进行对比。关键方法包括:1)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生物有机肥助力温室蔬菜生产减排 N2O:微生物机制新解
研究背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日益严峻。氧化亚氮(N2O)作为第三大温室气体,其全球变暖潜能是二氧化碳(CO2)的 273 倍(以 100 年时间尺度计算) 。在中国,农田 N2O 排放是重要来源,约占全球的 60%。而温室蔬菜生产系统,因其特殊的环境条件,成为农业 N2O 排放的热点区域。当前,中国温室农业面积达 470 万公顷,占全球的 80%。但温室蔬菜生产系统的土壤有着高施肥量、高种植强度、高温和高湿度的特点,这使得土壤 N2O 排放加剧。减少温室蔬菜生产系统土壤的 N2O 排放,对缓解全球变暖意义重大,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以往研究中,施肥是影响温室土壤 N2O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小麦品种依赖性假单胞菌微多样性揭示根系直径与抗病性的关联机制
论文解读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作物根系与微生物的精密互作机制成为突破产量瓶颈的关键。尽管已有研究证实植物能够塑造其根际微生物群落,但现代育种过程中高度同质化的作物品种是否仍保留调控微生物微多样性(microdiversity)的能力,特别是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这类具有多重促生抗病功能的细菌属的影响,仍是未解之谜。更值得注意的是,根系形态特征(如直径)与微生物组构成的潜在关联虽有零星报道,但在主粮作物中缺乏实证研究。针对这些科学盲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Applied Soil Ecology》发表了一项创新性研究。该工作以抗赤霉病小麦品种Sher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当归种植与菌根接种:修复微量元素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的新希望
在生态环境的大舞台上,土壤微生物就像一群默默耕耘的幕后英雄,它们在土壤的养分循环、生态系统功能维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土壤污染这一 “恶魔” 却不断侵蚀着它们的家园。其中,微量元素(TE)污染尤为突出,像汞、铅、砷、镉等这些微量元素,不仅让大片土壤变得不再适宜耕种,威胁着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还极大地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与繁衍,抑制了生态系统的正常生物进程。为了应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寻找有效的土壤修复方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种植芳香植物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而当归(Angelica archangelica L.),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潜力的芳香植物,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探秘羽扇豆 - 大麦间作:根系互作驱动氮素从豆科到禾本科的神奇转移
在农业生产中,肥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寻找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豆科 - 禾本科间作系统被视为减少化肥投入的有效途径。在这个系统里,豆科植物能与固氮菌共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利用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禾本科植物则能高效吸收土壤中的氮素。然而,在羽扇豆(一种豆科植物)与大麦(一种禾本科植物)的间作中,尽管已知会发生生物固氮的转移,但具体的转移机制却并不清楚。羽扇豆通常被认为是非菌根植物,那么氮素究竟是如何从羽扇豆转移到大麦的呢?这一问题成为了农业研究领域亟待解开的谜团。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来自哥本哈根大学实验农场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进行了两项羽扇豆 - 大麦间作实验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土壤深度、温度及生防剂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与长孢轮枝菌(Verticillium longisporum)微菌核长期存活的影响及其农业生态意义
研究背景在全球第三大油料作物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生产中,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菌核病与长孢轮枝菌(Verticillium longisporum)导致的黄萎病构成重大威胁。这两种病原体通过形成高度抗逆的休眠结构——菌核(sclerotia)和微菌核(microsclerotia)在土壤中长期潜伏,其存活时间直接决定病害循环周期。尽管已有研究关注这些结构的降解机制,但关于环境因素与生物防治对其长期影响的系统性数据仍属空白,导致农业生产中轮作周期设计缺乏科学依据。研究设计与方法3mm与<250μm),每半年检测存活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探秘普通棉耳狨新奇探索行为:刺激类型与社会环境的关键影响
在动物行为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动物个性的奥秘。其中,通过观察动物对新奇物体和食物的反应来衡量其个性,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然而,这一方法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动物的这些反应可能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像新奇刺激的性质、测试时的社会环境等,可在以往研究中,这些因素往往未得到充分考量。而且,对于动物探索倾向在不同情境和时间下的稳定性,我们了解得也十分有限。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进化人类学系灵长类动物站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于普通棉耳狨这种群居灵长类动物,对它们的新奇探索行为展开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Animal Behaviour
来源:Animal Behaviour
时间:2025-04-22
-
胜败效应的适应性意义:等级依赖性最优行为的实证研究
在动物界和人类社会中,胜者愈胜、败者愈败的现象被称为胜败效应(winner and loser effects),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从果蝇到灵长类的各类物种中。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记录了胜败效应的存在,但其进化意义尤其是失败者效应的适应性价值始终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胜利效应有助于个体获取更多资源和配偶,但失败者主动退缩或转换策略的行为看似与进化逻辑相悖。这一科学谜题亟待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解答。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电子游戏实验范式,通过两项精心设计的实验验证了"等级依赖性最优行为假说"。研究使用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守望先锋》(Overwatch)作为实验载体,随机分配270名参与者
来源:Animal Behaviour
时间:2025-04-22
-
kea 鹦鹉社会学习机制新发现:刺激增强主导物体选择任务
在神秘的动物王国里,社会学习是许多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技能。它们通过观察和互动,从同伴那里获取宝贵的信息,学会寻找食物、躲避天敌,以及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鹦鹉家族中的 kea 鹦鹉(Nestor notabilis),生活在新西兰南岛的山区,一直以来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学习能力,无论是简单任务还是复杂挑战,它们似乎都能巧妙应对。然而,kea 鹦鹉究竟是通过何种神秘的社会学习机制来获取知识的,这在科学界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过去的研究虽然表明 kea 鹦鹉具备社会学习能力,但对于其具体的学习机制,如刺激增强(stimulus enhancement)和局部增强(local enhancement),缺乏
来源:Animal Behaviour
时间:2025-04-22
-
季节调控下西部菱背响尾蛇运动行为与性格特征的生态关联研究
在动物行为生态学领域,pace-of-life syndrome(POLS)假说试图解释行为特征与生活史性状的种内变异关联,但近期元分析结果对该假说提出挑战。西部菱背响尾蛇作为北美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行为策略如何随环境动态调整尚不明确。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的研究团队通过为期一年的野外追踪与实验室行为测试,首次揭示该物种运动模式与性格特征的季节依赖性关联,相关成果发表于《Animal Behaviour》。研究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追踪14条野生个体(10雄4雌)的全年度活动轨迹,同步在受控环境中量化四大行为轴:活动性(activity)、胆量(boldness)、探索性(explorat
来源:Animal Behaviour
时间:2025-04-22
-
体温对野生昆虫避敌行为的影响:性别差异与生态启示
在奇妙的自然界中,温度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掌控着动物们的生存、生长和繁衍。对于变温动物而言,体温(Tb)更是与它们的各项生理功能和行为息息相关。在众多与生存紧密相连的行为里,躲避捕食者的能力无疑至关重要。过往研究已发现,蜥蜴的捕食风险响应与体温存在关联,温暖环境中体温较高的蜥蜴面对捕食风险时倾向于立即逃跑,而低温环境中的蜥蜴则更可能采取攻击策略。然而,昆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员,尽管它们数量庞大且生态意义重大,但我们对温度如何影响昆虫在自然环境中躲避捕食者的能力却知之甚少。这一知识空白,就像一块拼图中缺失的关键部分,让我们难以完整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
来源:Animal Behaviour
时间:2025-04-22
-
早期生殖投资对母羊寿命的影响:挪威白绵羊大样本队列研究揭示繁殖-寿命权衡机制
绵羊养殖业长期面临一个关键矛盾:提高早期繁殖效率是否会缩短母羊使用寿命?这个问题在挪威白绵羊(Norwegian White Sheep, NWS)这类高产品种中尤为突出。传统观点认为,让7月龄母羔配种能增加终身生产力,但近年研究却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随着NWS品种通过遗传选择将平均产仔数提升至1.58-1.67头(远超美国1.03头、新西兰0.57头的行业水平),环境资源限制可能加剧繁殖投资与生存的权衡。挪威研究团队在《animal》发表的大规模研究,为这一争议提供了重要答案。研究人员从挪威羊只性能记录系统(NSRS)获取2000-2013年间550 884头NWS的终身生产数据,采用线性混
-
综述:反刍动物饲料中前食品产品的营养、安全及环境方面
反刍动物饲料中前食品产品的研究综述随着全球人口增长、收入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对动物产品的需求预计将不断增加。这使得在人类食品生产和牲畜饲料生产之间分配自然资源的挑战愈发凸显。反刍动物养殖行业因饲料成本上升,正在寻求经济有效的、人类不可食用的饲料替代品。前食品产品(FFPs)作为食品工业的剩余物,有望通过部分替代反刍动物日粮中的谷物和浓缩饲料,减少饲料与食物之间的竞争。FFPs 由欧盟饲料材料目录定义,是指最初为人类消费而生产,但由于生产错误、生产过剩或物流问题不再适合人类市场的食品。其营养成分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变异性。FFPs 主要来源于加工食品和超加工食品,碳
-
探究阿萨夫母羊乳脂降低的诱因:海洋脂质饲喂下的关键因素解析
在乳业生产的大舞台上,乳脂降低(Milk Fat Depression,MFD)就像一个令人头疼的 “小怪兽”,一直困扰着养殖户和科研人员。当奶牛、绵羊等反刍动物的饮食发生变化时,MFD 这个 “小怪兽” 就可能现身。比如,给绵羊饲喂海洋脂质以调节乳脂肪酸谱和分泌时,瘤胃环境会发生改变,进而引发 MFD 。这不仅影响羊奶的品质,还可能导致经济损失。然而,在 MFD 的众多谜团中,有一个关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在食用诱导 MFD 的日粮之前,动物本身的一些特征与它们对这些日粮的反应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n
-
马尾藻床对邻近沉积物碳固存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解开海洋生态循环的关键密码
在神秘广袤的海洋世界里,海藻就像一群默默奉献的 “绿色卫士”,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尾藻作为海藻的一种,其全球覆盖面积约 445.54×104 km2 ,远超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面积之和。海藻碎屑进入深海后,成为海洋碳固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蓝色碳经济” 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关于海藻对周边沉积物环境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海藻分解过程等问题,仍然如同迷雾一般,让科研人员困惑不已。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国内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在广西北部湾涠洲岛沿岸海域的马尾藻床。这里生长着大量的天然马尾藻,整个生命周期都在海洋中完成。研究人员想
来源:Algal Research
时间:2025-04-22